今年的夏至是6月21日,幼儿园里照例开展节气活动。在讲解夏至的三候之二侯“蝉始鸣”时,我问小朋友们知道什么是蝉吗?吃过“戒了龟”吗?“戒了龟”脱壳后变成什么?

真是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绝大多数的小朋友都只是在餐桌上见过“戒了龟”,有的孩子竟然说“戒了龟”脱壳后变成蝴蝶。
对孩子们的回答之所以感到吃惊,是因为自己想当然地认为每个孩子都摸过“戒了龟”,像自己儿时一样。
记得那时麦收之后,蝉开始鸣叫的时节,吃过晚饭后,我就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带上手电筒和罐头瓶子,结伴去村旁的小树林里或田地旁的树丛里摸“戒了龟”。
如果出去得早,天还不是很黑,我们会在树下的地上找正在向上挖洞的戒了龟。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地上有许多洞,蚂蚁洞、已经空了的戒了龟洞、不知名的洞、甚至还有蛇洞。我们首先得学会辨认什么样的洞是戒了龟刚刚扒开的洞,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洞口的周围一圈只覆盖了一层薄薄的土,用手一抠就变大。如果碰巧看到这样的洞,也不一定能捉到戒了龟,还要掌握抠洞的技巧才行。得小心翼翼向外扒拉开洞口的土,再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戒了龟或用细树枝伸进去让戒了龟抓住,把它拉上来。千万不能砸到戒了龟,因为它受到惊吓会直接放弃出洞,直接跳下去,小伙伴们都管这叫“跳井”。有的孩子看到这样的洞,确定里面有只戒了龟,为了保证能逮到它,会像猫抓耗子一样在小洞旁蹲守,嘴里还念叨着:“戒了龟,爬树根。你不爬,我不拿。你一爬,我就拿。”这不知道是从哪一辈开始口口相传的顺口溜,直白得要命却无比确切地表达出小孩等待戒了龟爬出洞的急切心情。


天黑下来后,我们就不找洞了,开始在树上找。每经过一棵树,我们就要用手电筒把它从下至上、从前至后都扫描一遍,生怕漏掉一只。树干、树叶、树枝上都有可能是戒了龟的栖身之处。几乎每摸到一只,我们都会大声嚷嚷着向同伴炫耀。有时瞪着眼睛看得真真儿地,就在树干上趴着一只呢!走过去用手一摸原来是树上的疙瘩!心情顿时会无比失落!


知了声声叫着,小伙伴们嬉笑着,树林里不时闪烁着手电筒的微光,一个个燥热的夏夜因摸戒了龟而变得热闹有趣。至于之后的享受美味,倒成了次要的,正所谓“钓胜于鱼”。

戒了龟是怎么变成知了的?我们当然一清二楚了。捉来一只,放在纱窗上或蚊帐上,借着月光观察,一看就是一个多小时。这样的事儿哪个农村娃儿没干过呢?

上面写的都是农村生活中再熟悉再平常不过的情景。再看我现在所在的幼儿园,孩子们的家绝大部分都是农村的,在县城定居只是最近两三年的事儿。然而,他们对戒了龟竟然已经如此陌生,他们只知道戒了龟很好吃,根本没见过戒了龟是怎样从地上爬,怎样挖洞,怎样变成知了的!大约只有很少的孩子在回老家时,会有大人带着去摸戒了龟吧。我们现在开展节气活动,给孩子讲夏至三候,孩子们只能通过图片和视频来了解蝉。
孩子们与自然的距离,是越来越远了。这又是多么令人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