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密关系当中我感触最深的是三种人,一种是受害者,一种是迫害者,还有一种是拯救者。当我们感到恐惧、自悲自怜、抱怨,觉得自己被当成了替罪羔羊时,他就出现了,一个受害者。
只要处在受害者的位置,不管时间长短,都会让你害怕再次受到不平等待遇,被处罚以及其它形式的牺牲。例子:我有的时候因为一件小事争不赢,或者是对自己受到的委屈不能满足的时候,经常性会认为是自己是受害者,当我们不能很好处理一些“利益”所得关系的时候,他会经常性出现。
室友有的时候会抱怨他人太吵,有很多不好的习惯而不没有去想自己的行为和习惯是不是像自己想的那样好呢?
而受害者会经常性的认为是自我牺牲了,拥有一个牺牲心态的监牢,也是这样不断的说服自己,有时还会认为自己挺伟大的。第二个是会经常左右为难,在“左右为难”的情形之中,发生在须在两个当中选一个的时候。问题是,不管选了哪一个,我们都会觉得失去了某样重要的东西。所以会经常性犹豫,不愿意表达自己内心整整的想法,会憋着掖着藏着。
慢慢的我们处理问题的机制会驱使自己采取一个比较好的位置来处理这些问题,这时候“迫害者”的角色就登场了。
心存责怪、自认优越、追求完美的迫害者会愤怒地设法逃离痛苦,于是他会把问题怪罪到别人头上。
例子:在运动比赛中,输的那一队通常会非常懊恼。你会看到他们责怪裁判不公,攻击对方球友作弊等,但最后每个队员都会把计分板上的败绩,扛在自己肩膀上,责怪自己“表现得不够好”,不能让球队胜利。
为什么要迫害自己呢?纯粹是因为已经没有人可以怪了,而迫害自己可以让 不必感受当受害者的悲惨。
你会不会因为一件小事就骂自己笨?一件原本自己以为可以完成的事情却没有完成而怪罪自己,这就是我们心中迫害者在压抑心中的受害者,同时驱策我们进步。虽然有人不介意一直活在愤怒和严苛的完美主义之中,但大部分人还是希望过得快乐一点。于是,就到了“拯救者”现身的时候。
我们心中拯救者所做的事,就是努力地让我们处在没有痛苦也没有问题的理想境界。案例:如果你觉得肩膀疼,你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疼痛的位置,并且按摩那里,如果严重就找医生。当你在寻求解决的方法时,你可能会抱怨一下(受害者),甚至对造成酸痛的原因,枕头或被子生气(迫害者),但你现在最关心的是把肩膀治好。
(拯救者)拯救者最正面的态度,是除了同情受害者之外,也同情迫害者,并提供有益忠告。但许多人不明白,其实拯救者的态度才是让受害者保持软弱无助,且让迫害者得以放纵脾气的原因。
当生活中出现问题时,我们可能会在“受害者监牢”里不断转换角色,在选定自己的角色后,再借助周遭的人来填补另外两个空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