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1月我就被冻成一条狗,对于我这种怕冷体质来说,供暖日比圣诞节期待。
回家就裹在被子里,不愿出来,朋友微信问我干嘛呢?我说憋尿在床上躺着考虑要不要去厕所,他说那就去呗,我说冷。他说那样对身体不好,我说冷,二十分钟后。他问我你去了没?我只回了一个字,冷!
作为一名西北女子,家乡一到冬天大雪封山,银装素裹,滴水成冰,冷风似刀。
小时候家里没有暖气,穿个棉袄人家以为我很胖一样,所以很长时间,我讨厌棉袄。
记得小时候,我一喊冷,我妈就指责我吃不了苦。
说小时候不多吃点苦,长大后会吃更多的苦。为了长大后少吃苦,于是觉的到冬天忍受寒冷是一件我必须要做的事儿。
可是,几十年过去了,我除了内疚自己还是吃不了苦外,似乎其他并没有什么改观,我还是怕冷,甚至是怕冬天。
于是年龄大的人又开始说那句话,你们这些年轻人就是吃不了苦。
一个很有钱的朋友说自己家里没有暖气,主要依赖空调取暖,白天人不在,晚上回去开一会儿,睡前又关啦,我说你家宝宝能受的了吗?她说她正好可以锻炼下孩子的意志力,你看人家日本,小孩冬天脱光衣服赛跑。
刻意给孩子营造一个苦哈哈的环境,真的好吗?
日本的孩子冬天脱光衣服跑步,但是晚上回家,人家有暖和的卧室和热腾腾的洗澡水。
让他觉得白天进行这种尝试是件有趣和冒险的事儿。
要是每天回家就是冷冰冰,会让他恐惧寒冷,哪有尝试的愿望和勇气。
以前因为条件有限,生存不容易,于是我们必须牺牲掉自己的一些需求,在那些年艰苦的环境里,的确需要一些吃苦精神才能撑过生活,于是把冬天只想变暖的愿望变成一种奢侈,被名正言顺剥夺掉了,不能完全满足自己,这个多少我可以理解,但是条件允许后,我们还是保持这种所谓的传统,还给了一个很伟光正的理由,所谓锻炼国人的意志,这种抖M的精神真的值得推广吗?
我经常脑子里有这样的假设,一个农夫和一个读书人,跑半马谁会赢?
一个是体力劳动者,一个是脑力劳动者。
如果说吃苦是为了锻炼意志力,那显然农夫比读书人苦些。
但我更愿意赌读书人会赢。
理由如下:
一件事情成功与否和做事动力、做事的能力直接相关。
对于跑半马需要的能力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体力,个体因素比较明显,差别不是很大。
在动力方面,农夫每天干的是体力劳动,貌似做工作就是搞锻炼,按照我们传统的吃苦精神,几十年如一日,意志力不知道该多强啊,可是他所谓的吃苦不过就是为了生存,那种身体上的劳累,让他害怕苦难,时间长了,适应了苦难。只要空闲就想躺下来休息,跑半马他会觉得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做的事儿,动力显然不强;
读书人,与农夫比在体力上貌似养尊处优,但读书本身是一个需要坚持和意志力的事儿,他平时处在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反而会觉得跑半马是一件很有挑战、很有趣的事儿。动力显然会强;
我国现在的供暖制度还是延用建国初期的制度,那时候只针对城镇职员,因为单位是国有的,住房是分配的,供暖作为一种职员福利,费用主要是国家承担。
那时候国家经济发展刚起步,先顾着吃饱饭,取暖的事儿可以稍微往后推推,所以标准定在连续90天保持在5摄氏度才开始供暖。
但几十年过去了,国家经济得到巨大的发展,住房也从单位分配变成商品购买。人们完全有理由和能力去追求更更舒适和自在的生活,很多人表示可以多交钱,希望提前供暖,做到花钱不让人受罪。
但我们仍在忍受一种冷叫做暖气来之前的冷。
一次饭局,和一个老板聊,他说自己家里有两套供暖设备,一是壁挂主要在集中供暖前期使用,二是市政供暖。
我们只是肉体凡胎,对于寒冷这件事,不是只是吃苦精神或是意志力就能抵御的,在暖和的环境里,人变得舒展,花心思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岂不是更好?
我在想,所谓的吃苦本身可能毫无意义,尤其是为了基本生活保障而挣扎的苦难更没有一丝一毫的价值,心无旁骛不必因为琐事所累而尽情的为自己的理想或者目标挥洒汗水才最有意义,也最伟大。
当我们没有条件满足自己的时候,我们可以宣扬和发挥下吃苦精神,但当条件获得满足后,那就尽全力满足自己的需要,要是继续所谓的吃苦精神,让我感觉有些自虐啦!
作者:草央
关于草央:
★两性情感专家,饮食男女的贴身心理咨询师顾问。
★针对你的各种情感问题,没有矫情回答,而是用丰富的心理学知识破解情感疑难杂症,给到你的绝对是干货。
★这里没有很辛辣,只有更辛辣!
找到草央:
草央音频分享:喜马拉雅FM 搜索—草央的
草央直播平台:咪咕直播:搜索—草央
欢迎关注草央:新浪微博:搜索—草央的
编辑:博雅演艺网
//�///���q<��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