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中国近代的一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诗人,更是被称为诗中之圣,与李白一起描绘了整个盛唐的全貌,如果说李白写出了唐朝的丰富多彩,精神富丽的一面,用他的豪放,仙气深深地震撼了我们。那么杜甫的忧国忧民,刻骨铭心,写出唐朝在繁华之下腐败背后的诗句则更可以引人深思,看透本质。但是,到底何以如此呢?
从出生来讲,杜甫生在官宦之家,母亲更是当时有名的豪门大族的一员,不是官宦子弟却也可以说是书香门第了,更别提杜甫的爷爷就是唐朝初年同样非常著名的大诗人杜审言,这便理所当然的导致杜甫从小就接受着非常丰富的儒家教育以及同样备受重视的诗词技巧,再加上极其充盈的天资,年纪轻轻,杜甫就已经游过大江南北。积累了满胸才华,踌躇满志,狂傲不羁,准备进京赶考。
何曾想,抱着几乎避重的决心参加科举,等来的却是落榜的噩耗,尽管杜甫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从读书时代就立下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但第一次的失利无疑是一头闷棍,让他在最年轻时代里的那种狂气与傲气消失了。
于是乎,杜甫决定留在长安继续寻找机会,毕竟按理来说,是金子总会发光,像杜甫这么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怎么不会被盛唐的朝廷所看重?
然而,事实还真的就是如此,问题不出在别人,就出在当时朝廷的宰相李林甫,这个人在唐玄宗的统治后期一连当了几十年的宰相,也有着非常不错的个人能力,但是特别小肚鸡肠,根本受不了其他人和他一样强,更恐怖的是,他在那时候担任的是科举的主考官。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矛盾而离谱的结果:那些在考场中表现得一般的人,往往会中榜,但是哪些在考卷中表现出非凡天赋和才干的呢?直接淘汰,不带商量。甚至有一次,唐玄宗觉得整个天下总归是还有奇人和没有被发现的才干之人的,于是让李林甫组织一场选拔没有被发现人才的特殊考试考试,但最终的结果却是李林甫大言不惭的报告:“野无遗贤”,意思是朝野之下,再也没有能够称得上才子的人了。
很明显,在李林甫的压制之下杜甫是找不到任何可以翻身的机会的,因此,他在长安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最落魄的时候只能挖草药为生,还是在最后只等到了一个小小的机会去外地当了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武器管理员。这一年,他已经40多岁。
可属于杜甫的厄运并没有结束,在杜甫任职武器仓库管理员后不久,盛唐背后淤积的腐败和矛盾在安禄山叛乱之中被同时拉响,唐王朝在摧枯拉朽之下迅速瓦解,长安和洛阳也在其中沦陷。听到消息的杜甫,立马卷铺盖加入了难民的行列,却在逃难当中被安禄山的军队抓住,并且带回了长安。
叛军的凶狠和加国的沦陷更加刺激了杜甫心中一腔爱国之心,但是他又能做什么呢?在叛军的围堵当中他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穷年忧黎元,叹息自己的一腔热血竟然无从挥洒。这一段时间内,他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些是在感人肺腑的句子。我个人认为也正是在这一阶段,他的治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的理想终于走向了实际,也在走向了实际的过程当中走入了自己真正的内心。他的仁爱与世界串联了起来。
好在杜甫不过一个八品小官,根本没什么引人注意的地方,所以叛军只是把他带回长安,之后相当于是半软禁式的也不再严格的管理了,在这种巨大的契机之下,杜甫当机立断逃出了长安城,投奔了唐肃宗。唐肃宗很高兴在叛军阵营里能有忠臣,迅速给杜甫了一个谏官的职位,虽然谏官职位还是不大,但能够整天围绕在皇帝周围给皇帝提意见,实在是很适合帝王师这么个理想了。杜甫终于在接近50岁时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离理想最近的机会。
但是好景不长,唐肃宗的将军房馆战败,这让唐肃宗非常愤怒(还得算上房馆是唐玄宗的人这个政治原因),准备治他的罪,杜甫啊,确实没什么官场的经验,直接贸然想去阻止唐肃宗干这件事。唐肃宗可不是唐太宗,哪能听一下这种违逆自己主意的话?立刻有再一次将杜甫贬官,这时,所有人都已经能够看出来,杜甫想要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是彻底消失了。
此时,万籁俱寂灰的杜甫已经不再想去当那个芝麻大的小官,他辞去了那份工作,当起了广袤天地上的一只孤独的沙鸥,足迹从甘肃到四川再到湖南,从物质上来讲,这一段时期的杜甫是最最落魄的,除了中间杜甫草堂建成的一段时间生活还过得去以外,其余都是饥寒交迫,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但是从精神上讲,这一时期的杜甫却是最最富裕而充盈的,因为种种现实中的惨痛也让他真正将自己的心与天下的人相连,与万物相连,不像那些整天呆在繁华雍容之中的人们那样,杜甫从切身经历上就能够体会到那些卑微而苦痛人们的痛苦,从而再用自己自身的才华将其抒发而表达出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往往看到的特别著名的诗歌,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
最终,公元770年,或许由于太久吃不上饭一下暴饮暴食,杜甫去世了,留下了一个充满悲剧的一生。但也正是这种悲剧,这种脱离官场,脱离理想的实现的可惜,让他注定与其他诗人有所不同,让他得以看透本质,看穿心灵,让他成为一代诗圣,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