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别让爱成为悲剧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回真正的自己。
“迪莉娅死了,可是他们还不知道”
一个看似幸福圆满的家庭,却在每个人身上都出现了问题。这个家庭有一个中国父亲,白人母亲,以及三个孩子——内斯,迪莉娅,汉娜。莉迪亚的死,击碎了这个家庭的完整。本以为是他杀,结果是自杀,然而自杀的原因是十多年来堆积形成的。
母亲玛丽琳为了爱情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后来她又为了自己的未完的梦想离家出走,学医。她的出走让孩子们害怕失去,结果计划还未完成就被第三个孩子的来临打乱了,她又回到了之前的家庭主妇生活。但是玛丽玲将自己的梦想强加给第二个孩子——莉迪亚。用她的教育模式让女儿迪莉亚变成佼佼者,她认为莉迪亚有天赋并且热爱医生这个职业,所以每年的生日礼物都是书本。每次都是物理成绩,被压的死死的。
父亲詹姆斯是个华裔,跟随父母来到美国,而和环境的格格不入的经历深深地刻在骨头里。即便后来成为了哈弗的教授,他骨子里面那种自卑感也依然存在,同样的是,他也将梦想强加给莉迪亚,希望莉迪亚善于交际,广交朋友。因此,父亲每次都是问莉迪亚和朋友相处怎么样。
就这样,失去了自我的莉迪亚犹如失去了灵魂,她想离开这个家,哥哥内斯成了她唯一的保护伞和世界。但得知他要离开去哈弗,莉迪亚绝望了,这种压抑的爱逼得她呼吸不过来。在一个夜里,选择了自杀。
当爱成为了悲剧
家庭,有时候会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设置的牢笼,其恐怖在于,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只能咆哮的接受一切爱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时间离散。
爱可能是一种囚笼,也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父母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不管他们的承受能力或者是否喜爱,认为自己的选择总是没有错误的,在培养孩子能力的同时忽视了他们内心真正的需求。让孩子变优秀是父母的期望,他们不愿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差。因此家庭的悲剧就发生了。
我们每一个人终其一生都是成为自己的过程,他需要挣脱他人对自己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个他人也许是父母、也许是伴侣、也许是其他人。无论他们于我们而言多么重要,我们只能是自己。
《无声告白》——那些从未说出口的,但是却一直想说的。如果你想知道,我希望可以告诉你。可我们从未彼此袒露,直到你知晓,代价是生命。这个看似完整的家,父母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孩子却在父母的世界里挣扎。或许应该说,这是一个充满爱的家,父母都在为孩子付出,他们不断地给予,只是给予的并不是孩子想要的,而是自己曾经得不到的。当爱被扭曲了,爱者和被爱着都过得如此不堪。
爱你,就是等于我的付出,你的获取吗?而这种获取必须是必须的吗?人的自私与利己本就是人性的统一方面,理解了自私,也就理解了利己。每个给予的背后,往往心中都有一个隐形的要求。“当我送你一本书,我希望你阅读;当我为你煮一顿饭,我希望你笑着吃完;当我给你一个吻,我希望能换回一个拥抱;当我给你一个家,我希望我们能相处融洽......有多少父母眼中的相处融洽,首要条件是,孩子听话。”爱变了质。变成我们之间的交易。爱,表面看到的是付出,牺牲,包容,这些感性派的词。其实,爱,背面还隐藏着更多理性派的词,比如理解,分辨,放下。
当爱成为枷锁时,爱就是一种伤害。不要让爱成为枷锁。并非所有的爱都是有利的,爱的太多或太少,都是不对的。咖啡不加糖会苦,加糖过多也会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