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个人成长中,每个人都会面临一对矛盾:做你自己希望的自己,还是成为社会希望的人。
前者,我们可以称之为个性化,后者,可以称为社会化。当然最好是既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个性化,成为了自己,又适应了社会,也完成了社会化。
个性化太过,就可能会与社会脱节,当一个人不能融入社会时,就容易在各个方面出问题,甚至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社会化太过,一个人会失去自己,当太多人对你交口称赞时,你却会感觉自己好像失去了一些极为宝贵的东西。
社会化太过的一个表现是变得体系化,成为体系的一份子,在体系中求得生存空间,并在心理上依赖体系。甚至你觉得自己只是体系的一分子,而如果剥离体系,不仅难以生存,甚至还会觉得自我出现瓦解的危机。这种体系化,是人的一种异化。
追求个性化,就意味着一个人把自己的真实自我呈现在这个世界上,这会带来很多危险,其中一个心理危险是,因为呈现的是真实自我,所以真实自我就有被攻击、伤害甚至灭掉的危险。
体系化则避免了这种心理危险,将真实自我隐藏,让自己躲在某个体系的背后。但这也意味着,你的真实自我因没有拿出来,所以就没有机会被锤炼,于是也失去了得以淬炼的机会,真实自我也就难以成长。
体系化与个性化,也是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一对矛盾。
接下来,我想通过谈一部电影,来讲讲体系化与个性化的问题。这是我最喜欢的影片之一,《守法公民》。大概情节是,男主人公克莱德在家中遭到两名匪徒袭击,重伤后眼睁睁看着挚爱的妻子和女儿被杀害。
检察官尼克负责这个案子,有极好的声誉,被他起诉的嫌疑犯几乎都会被定罪,这是一个难得的数字,尼克自己也是引以为傲。然而,为了让一些嫌疑犯认罪,尼克常使用美国司法体系中一个常见的招数,也就是与嫌疑犯达成认罪协议。
主人公克莱德妻女被杀这个案件中,因为缺乏关键证据,检察官尼克和主犯达成了认罪协议,结果从犯被判死刑,而主犯获得了轻判。尼克对这位主犯毫无好感,和他握手都嫌脏,但他还是做了这个选择,并且他认为将两名罪犯都成功定罪,是一场胜利。
不仅尼克有这份得意感,尼克的老师、美国费城的总检察长也是如此。他们的这些胜利感深深地刺痛了主人公克莱德,他决定报复。
克莱德花了多年时间准备他的报复,杀害了刑满释放的那位主犯,甚至还杀死了总检察长和大法官,简直可以说是摧毁了费城的整个司法体系。然而最终还是被尼克识破了,主人公克莱德死在自己安放的炸弹中。但是,他的目的达到了,检察官尼克痛苦地意识到,自己错了,他说:
“我年轻的时候,很想改变这个系统,我想抗争,不惜代价,做到最好。但是这里让一步,那里让一步,最后陷入到这个游戏中。然后我意识到,我很想改变的这个系统,却改变了我。”
对于这一点,结合今天的心理学内容,我个人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尼克作为检察官,他严重认同了一个体系的权力规则,忽略了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感觉,例如情感。他不仅在这个案件中忽略情感,也沉迷于检察官带给他的胜利感和权力感,而忽略了与妻子女儿的生活。
影片最后,当他懂得他在这个案件中所犯的错误后,他终于可以抽出时间去看女儿的演出了。我认为这样做就意味着,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他都能够拿出自己的本心。
好,这是关于这部影片的内容和我的分析,那这和我们本周谈的“工作空间”这个主题有什么关系?我认为关键就是这份本心。
最近几年,我见过各种各样的互联网创业者,人们常常称他们为“大V”,我得到了这样一个总结:这些互联网创业者,在他们所得以成就的那个点上,都是在用本心做事。
例如咱们「得到」APP的创始人罗振宇,这位著名的胖子,他是由衷地热爱知识,相信知识改变世界;
例如“凯叔讲故事”的凯叔,他最初就是爱和自己的孩子讲故事;
例如黄佟佟,她是特别热爱明星的八卦,这里面她有很深的情结在。
这样的故事非常之多,于是我想,也许我们真的是进入了一个新型的自由世界,互联网将一切连在一起,各种创业者就像是闪耀在互联网上的一个个节点。而他们之所以闪耀在那里,有些是因为有判断力看到了先机,但好像更多的人是因为出自本心、本能地热爱这件事。
关于职业发展,最初可以有两个不同的起点,一个是出于本心热爱,一个是出于求生存。我认为可以说,前者主要是发自于生本能,而后者主要发自于死本能。
一个社会越是中心化、体系化,一个人就越容易做后面这种选择,就是为了生存而做职业选择;相反,一个社会越是去中心化、个性化,一个人就越容易做前面那种选择,为了兴趣而做职业选择。
体系化的选择,来自于一种预见:某个行业,未来会很受欢迎,并且这个行业现在求职前景都很好,所以我选择。个性化的选择,常常看起来背道而驰。例如我读本科的时候,选择艺术类的专业会被认为不理智,甚至整个文科都被视为不理智,心理学也是。
然而,在现在越来越万物互联的时代,体系化的选择未必可靠了,个性化的选择,倒越来越能成就一些奇迹。
我们都有幸在最近几年见证一些大公司的突然崩塌,例如诺基亚,当然同时一些大的体系也在生成,例如BAT,就是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不过我去BAT讲课或谈合作的时候,发现这些公司与传统公司不同,都特别重视员工的个性化。
如果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一个大体系紧密捆绑在一起,甚至个人还出现了体系化,那么这个体系崩解时,个人也会遇到巨大困境。然而,如果你的个性化发展足够充分,也许你就不会落伍。
我的一个观点是,最好你一直以来都是在拿本心和整个世界碰撞,因为这意味着你一直在和这个世界建立真诚的深度关系,这个深度关系会诞生各种真正的产品,很多是意想不到的。
例如我自己,从小就爱读书,爱写作,爱想事。初中的时候,特别爱历史地理生物这些科目,但它们在中考时不计入成绩,于是被班主任教育说,你有毛病。我觉得他说得太对了,可一转身还是喜欢这些科目。按照喜欢学习,就是个性化;按照考试机制来学习,就是体系化。
高中的时候,我虽然进了理科班,仍然喜欢文科。到了本科时,班里有36位同学,当时只有我一个人坚定地想做心理咨询师,对于这个方向很多同学真不知道毕业后怎么找工作。
这一切,最终汇集到今天,让我成为了这样的一个人,有着这样的一个职业发展。这不是从对社会和体系的思考而来,而主要是出于本心和兴趣。
在生存艰难的时代,做体系化的选择比较合理,至少能生存;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做个性化选择的空间大了很多很多。也许未来的时代,生存更不成问题时,重点就会更加放在满足人类的基本体验上。而那时一直以来尊重自己体验的人,也许有更宽广的职业空间。
本质上讲,一切职业都是人类与社会的关系的产物,好的东西,总是源自于人与社会的深度关系。
最后我想要补充一句,这是一篇很个性化的文章,未必正确,大家别轻易认同。希望你对这些观点都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