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伤害。
这个词去年火了一段时间,主要是疫情期间,泛滥的灾难报道四面八方涌来,病患的痛苦、家属的绝望、医生那被口罩勒满伤痕的脸,触目惊心的增长数字,等等,在这个网络通畅、屏幕高清的时代,这一切就像3D电影搭配了Imax一般,让大众看清每一个毛孔和血管。由此也让很多并没有确诊或密接过的人,焦虑不安,诚惶诚恐,也替那些感染确诊的人群难过悲痛。
共情伤害,从心理学角度定义,是当你长期大量地关注灾难信息,同情心导致的代入感,会伤害你的心理健康,会让你抑郁、焦虑、愤怒甚至精神崩溃。
中秋从家里回来的路上看完【活着】,哑了的女儿凤霞送人了,我在高铁上哭了起来,儿子有庆献血死了,我在地铁上又哭了起来。前几天看了【辛德勒的名单】,每一枪声,每一摊雪里的血,都让我颤抖,75寸的屏幕,黑白的画面,我总觉得自己也在兵荒马乱之中。脑子一直在自我重复这样的问题,这些持枪之人,是如何下得了手的,如果这个人是他们的父母、孩子、亲人,他们还会扣动扳机吗?
其实你以为共情伤害只是这个程度吗。也不是。
过度共情,看多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充满表现力的电影、真实事件改变的剧情之后,仿佛得了PTSD…2018年看电影【素媛】,连续做了3天噩梦,小女孩伸出血淋淋柔弱的手去拿手机呼救的场景,痛,绝望,不知所措,信任被辜负,从屏幕中扎入我的脑海,永远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至今,对周围偶然出现陌生的醉酒中年男子产生莫名的恐慌,尤其是对方发出的求救信号也如蛇般的绳索,助人为乐的我竟然从此袖手旁观。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5106/fa16b9ee4a2e4a6b.jpg)
郝蕾的【春潮】,三代人,三代女人,鸡飞蛋打的一场戏,无论我是其中的哪个角色,都能能理解她起争执的根源。于是我在豆瓣上写下,生孩子要慎重,容易鸡飞狗跳,愿各自的家庭,保持最初的安宁… 我想,我又何苦去让未来的自己置于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5106/9728727c0ee7dbc6.jpg)
跟着【一句顶一万句】的摩西和爱国过一遍人生,便深深觉得说得上一万句的人大概率都只能陪过人生一小段旅程,走完一生的精神伴侣可遇而不可求,寻找变得希望渺茫,孤独却是主旋律。那就佛了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5106/b94f8bc6ef42d844.jpg)
切换到【皮囊】和【危机边缘】的旅客心态和观察者(Observer)视角,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时常蹲在马路边看人来人往,端详每个人的表情、衣着、步伐,猜想他们的过去、现今、未来,差点以为自己是人格解体,久而久之竟然成为一种习惯,冷眼看世间百态。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5106/bd2e649840aa8d2f.jpg)
过度共情,听多了身边人的故事之后,如亲身经历过一般,仿佛用自己唯一一个躯体、唯一一个30年,快速平行的体验了五彩缤纷抑或五味杂陈的众生,尝过那种生活、那种场景、那种可能的未来的味道。
幻想成为周游世界的街头艺术家,看多了这类的偶像人物,仿佛也就过了一遍这种未来场景和滋味,追求变得没那么激动人心。期望成为一个影响未来花骨朵儿命运的普通教育工作者,而张桂梅的典型事迹告诉我,原来这个未来可能就长这样了,似乎变得没有那么热血沸腾了。本想在事业上有一番成就,看到这么多爬到山尖尖的人儿光鲜的背后一地鸡毛,想想倒是觉得,相比争夺稀薄的氧气,仰望星空也没有太大的诱惑力。渴求有个精神契合的伴侣、儿女双全的家庭、猫狗和谐的生活,但看过周边的相爱相杀、分分合合的情侣、夫妻、家庭。哦,其实都不过是为了10%的幸福承受着10%的苦难在80%的平淡中度过这约定俗成的人生,变得不是那么有意思。如果有朋友哀悼他离世的亲人,我会忍不住立刻打电话回家,听听他们的声音,确认他们精神饱满的在我身边,甚至!有那么些半夜突然闪现亲人的离开的场景,嚎啕大哭无法自拔。
共情过度,很容易在观察别人的生活、行为举止时自动代入,体验过别人的喜怒哀乐,风平浪静,跌宕起伏后觉得,哦,原来不过如此。
当然,你以为强共情能力真的只有伤害吗?也不是。
前年看【我们与恶的距离】时,就有非常强烈的冲动想在某个可行的领域里、小小范围的、力所能及的去帮助社会预防这种悲剧;2019年的【何以为家】,我在豆瓣写下,我们要心存感恩对现在的生活,我们要帮助别人只要力所能及。直至今年年初,开篇的序也没有改变这个信念。今年看【Signal】时,全剧满满的正义与希望,也是给我强劲的向前和向上的力量。周围那些郁郁寡欢的人儿啊,那些中年焦虑的朋友啊,那些在迷失在生活里找不到自己的小朋友啊,但凡他们跟我分享哀愁时,便有一种当不了太阳也要做一只蜡烛的强烈欲望。
不怪共情,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