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眼中的公益—最朴素的生活,与最崇高的理想

我眼中的公益—最朴素的生活,与最崇高的理想

作者: 不卖酒吧 | 来源:发表于2018-10-22 09:18 被阅读0次

    今早看到一则新闻,体内的血液似乎重新回流。

    中国工程院院士崔崑和夫人朱慧楠教授在2013年设立了“勤奋励志助学金”,如今又拿出180万元注入,累计捐资600万元。

    关于捐资这件事,他是这么说的“我和老伴算是高龄了,生活上已经有了一些积累,工资还有一些结余。我们和女儿曾经商量过,有个共同的想法,就是要回馈社会。”

    而他自己的生活却异常节俭,试问现在还有多少人一件衬衣能穿3年?他可以穿30年。在当初设立奖学金时,他还没有买房,用着老旧的家具,自己买菜做饭,过着极其朴素的生活。

    以“勤奋、实干、报国”为信念,他在80多岁时写成了《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这让我想起了大学时的画法几何老师,一头银发的老爷爷,可以熟练使用多媒体绘图,在教室前方挥斥方遒、行云流水自信满满,画面异常喜感。

    没有KPI,没有业绩压力,不做也不会失去什么。只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追求是什么,然后就努力去做了,没有什么成不成功,利不利益,这和理想有关,很幼稚是不是?但幼稚一辈子很感人。

    经历过国家最困难的年代,从艰苦到饱暖再到富裕,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并且一直在践行。

    世界日益浮躁,大人喜欢炫耀,朋友圈里到处晒旅游、奢侈品、通知书,还有光鲜亮丽的生活近照。媒体把纸醉金迷放大,以前所有遥不可及的,现在都在眼前晃荡。

    都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可所有人心里都明白:二十岁的初心,和十岁的初心,早不是一回事了。小时候能开心一整天的事情,现在还能激起波澜吗?至于最初的那颗心,谁还记得呢?

    幼时说要做科学家、医生、老师、宇航员,长大之后发现做研究很枯燥,行医身累,医患纠纷让人心累,老师倒是寒暑假期都长,可面对熊孩子经常无可奈何,至于宇航员,早在成长过程中的某一刻被抛在脑后。

    我们的视线逐渐被金钱填满,似乎只有物质的充盈,才能填满内心的不安与空虚。

    我们不再记得当初说要做科学家,是因为想要研究新技术、制造高尖端产品造福人类;想做医生,是因为救死扶伤这件事本身就能带来巨大满足感;教育也是重中之重,自己成长中受到的不公平、不合理待遇,等自己有力量就可以改变;飞上太空又是何等浪漫。

    如今,这些全部让位于更好的物质生活,我们不再谈论理想,理想很幼稚。

    电影《无法触及》讲述了一位富豪和贫民窟黑人的奇妙友情。

    富豪菲利普在一次跳伞事故中发生意外,从此只能靠帮佣来照顾自己生活。黑人青年德瑞斯刚因为抢劫珠宝店从监狱里出来,去应聘帮佣只是想拿到拒信之后领取失业救济金。菲利普却因为他的自由随性、没有同情心意外雇佣了他。

    这段不可思议的相遇改变了两个人,他们一起去按摩、飙车,做各种疯狂的事情,获得了生命力的圆满,菲利普不再喜怒无常、充满戾气,德瑞斯也不再胸无大志、无所事事。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能看到一些生命的真谛,自由、亲情、责任感,有时候可以用金钱作为一种工具来实现,但金钱不是最终目的。

    菲利普纵然家财万贯,却无法获得自由,只有当穷得叮当响的德瑞斯毫无心理负担的站在他旁边时,他才能感受到平等。我们内心深处真正追求的东西,从来不像自己想象得那么肤浅。

    经济学家凯恩斯曾经预测过:“说100年以后的人每周只要工作15小时就可以赚够生活所需,现在88年了,我们的生产率提高了,每周只需要工作15小时,就能够获得当年的那种生活条件了,但我们没有停手,因为我们今天的标准变了,再也不是当年的了。”

    那我们为什么不回头想想:为什么我们一再地提高标准,直到自己不堪重负,每天生活在焦虑浮躁中,不敢停下一小会儿来思考,好像这一秒的耽误会让自己损失一百万,会动了以后物质生活的根基。

    我们对生活的想象力止于此处,因此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忘记了真的快乐来源于幼稚的理想主义。

    说崔崑院士的行为是做公益,并不是因为他捐钱设立奖学金,去帮助勤奋的贫困学子渡过难关,而是他自己能在繁华人世中找到支点,不被外物污染,保持朴素的生活,追求崇高的理想。这种价值观才最为重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眼中的公益—最朴素的生活,与最崇高的理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jew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