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昌先生的这篇文章,作为营养医学的一般应用者,不必花时间去探究它。太医下面写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实际工作指导意义,你也可以不看。有些基础和有兴趣的老师可以看看我下面的文字,权当听太医闲聊了。任何学科都是在往前进步的。而且每当基础学科有重大发现后,其它学科都会随之飞跃一下。王联昌先生说到的物质不可见不可知部分的成分也关系着物质的化学特性。这个观念是对的。因为人类的观察手段有限,目前还只能看到(远没到看清)比电子小一级的夸克。量子通信就是用这个夸克射流来传输信息。我曾经跟我几个搞尖端科学的朋友说我自己的猜想,物质从夸克这一层开始去探究,应该还至少有五、六层,不然就无法解释一条蛋白肽链(DNA)就能包含全身的信息。从整体一直到毛细血管壁上的某一层上的细胞组成。人的结构至少有十层结构吧?那么这条蛋白肽链(DNA)也应该能分作十层结构才能使复制进行。而按目前的科学手段,我们看了肽链结构的二、三层以后就已经没法再看了。因此我推测物质至少还应该存在五、六层的结构分法。这些物质的基础结构不掌握,科学难有革命性的突破。营养医学包括中西医学也一样。我甚至怀疑扬振宁、李政道的所谓“微观世界宇称不相衡”的理论只是观测手段太不精细干扰了量子级物质的存在形态而得出的错误结论。你用于观察的打到被观察物上的光子质量那么大?被你打掉点夸克不是很正常吗?打掉了部分夸克物质,物质的质量和能量自然就不守衡了。一些关于暗物质的理论在我看来也只是观察手段无力的结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严格的说,不能说出现而应该说性能的飞跃),出现了很多新的学科,如拓扑学、运筹学、系统理论、预测学等,其中有个中国人独创的学科——全息学。用全息学理论,就是一枝植物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包含了整枝植物的信息。后来发现的DNA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遗传学,已经很好地解释了全息学的理论。我相信人类肯定会发现新的物质层级,也许二百年,也许五百年。到那个时候,不仅仅是科学甚至对整个地球文明都会有一次脱胎换骨。
另外,说一个与联昌先生观点不同的太医的看法。各地的植物(其实动物也一样)虽是同种甚至同亚种(植物学的分类)的植物,营养成分会有很大的不同,联昌先生把此归结为气候不同。我的看法是,最根本的不是气候决定这个成分,而是由当地的土壤中的矿物质成分和含量决定的。大家可以看看我《现在的人为什么普遍缺乏矿物质》这一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