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胆小鬼连幸福都会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有时还被幸福所伤。
引 言
《人间失格》这部自传性的日本小说,火了!
最火的莫过于那句金句:
生まれて、すみません/****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一夜之间,似乎传遍大江南北,触目皆是。
image翻阅资料之后,才了解到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句话的作者是日本昭和初期的诗人——寺内寿太郎,《人间失格》作者太宰治的朋友山岸外史的表哥。
这句话收录在寺内寿太郎创作的一组题为《遗书》的诗歌里,后被太宰治引用在短篇小说《二十世纪旗手》作副标题。
我细细地看了两遍《人间失格》,掩卷深思:为什么这样一部作品,在1948年发表之后70多年,才火起来?
大抵是因为《人间失格》是一部“弱者文学”,主人公大庭叶藏是一个懦弱渺小的普通人,甚至连太宰治本人都是“懦夫”的代名词。
在凸显强者文化的今天,每个人都佯装坚强,戴着面具、披荆斩棘的背后是苟延残喘、战战兢兢。
而太宰治不,他把面具扔了,用利刃将自己剖开,把自己的懦弱、敏感、胆小就这样赤裸裸、血淋淋地展现给大家看,带着一丝残忍,一缕嘲讽。
太宰治因其多部作品都是丧文学,而被称为“一代丧神”。
有些人觉得丧丧的很酷,而有些人则是看到了真实的自己。
因为嫉妒,因为欣赏,因为羡慕,因为瞧不起,因为爱,因为恨。
01
太宰治(本名津岛修治,1909年-1948年),出生于日本青森县。
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代表作家,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并称日本战后文学的巅峰人物。
除了是日本杰出的作家之外,太宰治还被称为日本自杀次数最多的作家。
自杀在二战后的日本文学界中是一种常见现象。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等都是以自杀结束生命的。
太宰治一生自杀了五次,其中有三次是和不同的女性。
image津岛家是津轻地区首屈一指的地主富豪之家,父亲津岛原右卫门曾任众议院议员和贵族院议员,经营银行、铁路。
太宰治是家中的第十一个孩子,是津岛家那一辈里面的第六个男孩。
1923年,父亲去世,太宰治寄宿在远亲家读书。
image中学期间,开始创作小说、杂文、戏剧,对泉镜花、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相当倾倒。
1927年芥川龙之介自杀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与影响。
1935年凭借《逆行》入围第一届“芥川奖”。后因出版多部带有哀切的抒情作品而深受注目。
1939年,他的《女生徒》获第四届“北村透谷奖”。
1948年,他以《如是我闻》再度震惊文坛,并开始创作《人间失格》。
书成之后,与最后一位情人山崎富荣投水自尽,留下“就此告辞,不要绝望”的遗言,结束了其灿烂凄美的一生。
image他的很多重要作品,如《东京八景》、《小丑之花》、《晚年》、《斜阳》、《人间失格》等,多为自我生活的写照,表现日本社会与民众在精神和感官世界的双重萎靡。
之所以对作者做了比较详尽的介绍,窃以为,作家和他的作品是需要放在当时特定的创作时代背景中,并且结合作者的成长经历来细品,才能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避免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也才能不辜负作者费尽心血的创作。
02
史铁生曾说过:
写作者,未必能塑造出真实的他人,写作者只可能塑造真实的自己。
这话用在太宰治身上可谓恰如其分,纵观他的各部作品中那诸多角色,不啻为他的无数分身。
“人间”在日语中是一个名词,意思等同于 “人”,因此“人间失格”也可以翻译为“失去做人资格的人”。
小说由前言,后记以及三篇手记构成。
前言与后记是从他者的角度进行讲述,而中间的三篇手记都是以大庭叶藏的第一人称来自述。
小说记述了主人公大庭叶藏从青少年到中年,为逃避现实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沉湎药物,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过程。
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也抒发了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对被爱的渴求。
在叶藏的眼中,人类是怎样的?
1.对我来说,人类的生活总是让我捉摸不透。
2.平常的日子里,人们总是隐藏着自己的动物本性,就像温驯的牛躺在草地上休息,只要时机到了,就猛然甩动尾巴抽死肚子上的牛虻似的,将动物本性暴露出来。每每见到人们生气的模样,我总是感到毛骨悚然、胆战心惊。
3.我个人对受人尊敬的理解是这样的:一直用完美的表演欺骗他人,然后在某天被一个聪明的家伙看穿,一下点破。
4.偏见总是存在的,告诉他人无济于事。
5.人们相互欺骗,却又匪夷所思地不伤害彼此,就好像没有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欺骗一般。这种巧妙而毫无掩饰的不信任,在人类的生活中真是比比皆是。
6.不同于男人带给我的失败更像是鞭笞,女人带给我的失败感如同内出血,这种造成身体不适的内伤更难以治愈。
7.俗话说“钱财空,缘分断”,其实这句话说反了,不是说男人没钱了就会被女人抛弃。而是说,男人一旦没有钱财,就会变得心灰意冷、自怨自艾,变成窝囊废,甚至连笑都笑不出来,然后性子也会变得暴躁,最后破罐子破摔,主动甩了女人,变得疯疯癫癫,见到什么女人都留不住。
8.在我看来,倒是那些彼此欺骗,却清冽而开朗地生存着,抑或是有信心清冽而开朗地生活下去的人,才是令人费解的。
9.所有世人的说话方式,总是迂回隐晦、闪烁其词,包含着一种微妙的推卸责任与拐弯抹角。
10.尽管我在朋友中人缘不错,可却一次也没有真切地体会到过那种所谓的“友情”。
11.人哪,总是不理解彼此。明明不了解对方,却自顾自地认为对方是自己的挚友,如此一辈子未曾察觉,等到对方死后,还痛哭流涕登门悼念,可不是这样么?
这样的人类生活在叶藏眼中是不完美的,让敏感的他恐惧、迷惑,那么他选择用什么方式融入和生存?
┃讨好他人、扮演“丑角”,把敏感、忧郁的自己隐匿在搞怪的自己背后,是极力想要融入人类的内心。
太宰治正如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说的是一个“在保留自我的斗争中不愿彻底放弃的人”。
image可是要取悦一两人还算简单,这伪装要骗过“世人”众目又谈何容易?因此,他始终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
父亲在去东京之前,微笑着询问所有的孩子,想要什么礼物,叶藏忸怩了半天,明明是想要书,但是为了迎合父亲的心思,为了取悦父亲,违心地说想要狮子面具。
有时候,会让男佣对着钢琴一阵乱按,叶藏就会伴随着乱七八糟的曲调跳起印第安舞,让众人捧腹大笑。发现腰部的围布的缝合处,露出了叶藏的小鸟,这让全家人都乐不可支,止不住大笑。
就这样靠着扮演小丑的角色,叶藏终于可以勉强与人类世界保持一种关联。
叶藏的脸上挤出笑容,心里却都是对人类的服务心理,一种竭尽全力、大汗淋漓的服务。
这种与他人交往时,一味屈从对方的要求,为取悦他人不惜自己戴上“小丑”的面具,以刻意的出乖卖丑,耍宝搞笑来与他人同一化的行为趋向背后的心理是什么?
一般而言,在过度趋同,即强调“社会人”的同一性的社会中,个体的自我个性会经历“同化”过程,即抹去自我中过度特异的部分而使其成为更“适应”社会的存在。
鲁迅曾言:
皆灭人之自我,使之混然不敢自别异,泯于大群
而叶藏的伪装,是从自我本体中分离出来的“人格面具”。
其存在目的,不是消弭自我求得同化,而恰是隐藏那个与众人“相异”的自我。
早在孩提时代,当其他孩子还在对世界予取予求的自我中心化阶段时,叶藏就已经敏锐地感知到了自己的与众不同,并对这种可能带来孤立和疏离的差异而深深焦虑不安,充满了对外界和他人的戒惧感。
对于人,我总是恐惧地颤抖。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过度的敏感和早熟?是身为贵族的父亲的过度严厉?是因为本该起到“纽带”作用的母亲的缺位?还是津岛家淡漠的人情?
对此我们无从得知,但其结果却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年幼的叶藏就学会了戴上“丑角”的面具。
image将那份忧郁、神经质一股脑地隐藏起来,努力伪装出天真无邪的乐天,逐渐成为一个娱乐他人的怪胎。
┃酒、香烟和妓女,都可以让人暂且忘记烦恼,忘记对人类的恐惧。
叶藏与酒肉朋友堀木在一起厮混,学会了沉溺于酒、香烟和妓女的片刻快乐上。
然而这样放纵的生活,并未让叶藏的内心真正得到平静,肆意的欢快之后,是更加无垠的虚无。
image放纵不过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以极度享乐、快意逍遥来无视生活中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但逃避并不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途径,因逃避导致责任缺失,往往会引发更多的错误和罪恶。
有研究认为,这种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所具有的羞耻感,是由于童年时期的内心经历和父母训斥造成的。如果经常遭受父母的嘲笑,孩子就会将这种屈辱的经历内化,形成消极的自我意向,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也不相信会真正得到他人的爱。
这种状态背后的因素是一个人早年没有被接纳,他在幻想层面,别人也不会接纳自己,会评判自己。
他对世界的信任被破坏了,导致他没有安全感,采取回避行为(对外);对自己不自信,觉得自己不好(对内)。
他会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害羞、孤独、害怕见陌生人、害怕陌生环境等。
成年以后总觉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 缺乏吸引力,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因而显得过分敏感和自卑。
自尊心过低加上过分敏感,担心自己会被别人拒绝,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从那以后我过上了吃软饭的生活。
从堀木家出来,叶藏与在儿童杂志社工作的静子以及她五岁的女儿同居在一起。
其实,叶藏短暂的一生中也有过希望和救赎。
image与常子在交流中的感同身受,和静子母女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感受到好子身上极致的单纯和善良时,叶藏都得到了短暂的救赎,但也正是这些美好将他推向了深渊,因为他是懦弱的,懦弱到不敢碰触美好。
他总是自卑而惶恐地认为,自己是不配得到幸福的,害怕被这些眼前的美好,推向更黑暗的深渊。
03
没有人在读过这本书之后会不为所动,因为那分明是一个滴血的灵魂的自泣,它融合了世间所有的消极、麻木以及一切丑恶。
那是无论怎样的经历和自省都没法抹去的一道污迹,他坦诚赤裸地剖析自己的内心,让人不得喘息,没法回避。
于他而言,生命既是痛苦,是负罪,又何谈珍贵?他显然知道这一点,所以义无反顾的数次摒弃自己的生命。
image太宰治对人间的深意凝视常含情意,连讽刺以及憎恨往往亦寄予温煦,所以他的文风多情怀旧处不让女子——对于诸多的美好:海角的花朵、裸泳的少女、奔走的美乐斯、庭院中的灌木、地上的日影,于他都是不能不欣赏的。
因为懦弱,所以逃避生命,以不抵抗在最黑暗的沉沦中生出骄傲,拒绝一切形式的妥协,以放弃抵抗来表示自己的立场。
因为骄傲,所以不选择生,所以拒斥粗鄙的乐观主义。
或许正如他写到的古希腊诗人萨福一般:
以为纵身跃下山崖,就可以忘记思念
灵魂破碎之后,我们在歌舞喧哗中继续苟且,他选择死亡,谁更好一点,只有上帝知道。
因无力反抗而厌倦自我,所以用不作为的颓废堕落来抵制一统的普世价值,但是理性思维与非理性行为在不断脱节、拉锯、自责,最终生命在自我沉沦与放逐中跌入毁灭。
他赤裸着跌入急湍漩涡之中,仿佛再一次进入母亲的腹中,如此温暖、安逸。甚至没跟这个混乱不堪的世界道一声晚安,甚至露出了此生唯一一次发自内心的微笑。
他,仍像神一样纯正!
奥野健男说的最为切题:
无论是喜欢太宰治还是讨厌他,是肯定他还是否定他,太宰治的作品总拥有着一种不可思议的魔力,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太宰治笔下生动的描绘都会直逼读者的灵魂,让人无法逃脱。
因为,我们心中或明或暗,都存有懦弱的一角,被他无声地侵袭,无从回避。
04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鼓励需要用悲剧才能写就的天鹅之作 。
怎么做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
┃坦然正视自己的不完美!
“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所以人注定不是完美的。
生活是一次次的相遇,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下,其实本质上是一个很单纯的关系,就是和自己情绪相处的能力。
敢于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才能学会接受这样不完美的自己。
著名作家张德芬在书中写道: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正因为人无完人,所以不需要太苛责自己。
如果你本来就是个安静的人,非要想变成别人一样活泼开朗,努力去装,努力戴好面具,违背天性其实真的很累很苦。
在个人成长中,我们只有承认和接纳自己的阴暗、脆弱,才能正视自己,从接受不完美中让自己成长。
生活需要强者,但是更需要敢于面对和接受自己不完美的强者,一味地好强,反而会增加执念的能量。不承认自己的脆弱,逃避不完美,让自己失去很多面对真实自我的机会。
世界并不完美,人生当有不足;有遗憾的过去,反倒可使人清醒,催人奋进,对于每个人来讲,不完美是客观存在的,无须怨天尤人。
与自己和解,提高自信心,不过度苛责自己。
过去种种都不重要,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来。
生命的可贵之处,就在于看到自己的不足这处之后,能够坦然地接受,奋力前行。
┃欣然接受他人的不完美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完美”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形容词,没有绝对恒定的标准。
面对自己眼中不完美的别人,以轻松、欣赏的态度去看待和交往。
不苛求别人,其实是放过自己。避免让自己被更多的负面情绪困扰。
┃学会放下执念
著名漫画家朱德庸先生因为找到了“阿斯伯格综合征”这个名词,解释了他辛苦的过去,让他“松了一大口气”。
因为这个诊断名词告诉他,不需要再责怪自己。
他说过,当他知道自己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后……他想回到过去抱一抱小时候的自己,给自己一点鼓励!
可是大部分人的辛苦并不能找到简单的名词来解释,那就要继续责怪自己吗?继续让自己陷在痛苦的漩涡里吗?
放不下执念会让自己意志消沉,甚至造成亲人好友的负担。这样的责怪,只要能放下,就会对自己对身边关心我们的亲友有些许安慰。
每个人都有放不下的执着,能让自己不那么苦,忍得住痛继续生活,就足够了。让人生过得一点苦痛都没有,也是一种执念。
人生不可能只有快乐,难免会有一些悲伤,而有些悲伤是无法改变的。
我们只能尽自己所能去改变可以改变的悲伤,然后去承受那些无法改变的悲伤。
那是你命中注定的悲伤,学会与它相处,带着它去生活,去幸福。
这不是一种妥协,而是一种认知。
越逃避,阴影越重;越勇敢,阴影越轻。越懂黑暗,越相信光明。
最后引用太宰治在《晚年》中的一段话:
我本想这个冬日就去死的,可最近拿到一套鼠灰色细条纹的麻质和服,是适合夏天穿的和服,所以还是先活到夏天吧。
生而为人,请务必好好活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