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豆回家的时候,我正好在看《我有一只叫抑郁症的黑狗》,当时我很抗拒,不经过我同意,便把糖豆放在我门口,毛绒绒的像玩具一样的小狗,怯生生坐在门口,好不容易伸个懒腰,仰天长啸,像个狼一样,瞬间对他有了兴趣,因为半岁来的,其实最初有担心养不熟,不知怎么就认定我了。小爪爪摸起来的感觉棒极了,又戳中我的萌点,我对白色毛绒绒的生物是没有抵抗力的,白猫、白熊,还要小白狗。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是不在家的,回家最大的快乐是糖豆的奔赴,有一只狗在等你回家的感觉很温馨,而糖豆在我面前又格外温顺,这是有对比的,还是我家矛盾的一个导火索, 为糖豆付出最大,最是釜底保薪的是我老母,我在外和老父在外时,糖豆一日三餐、遛弯和保洁都靠它,但也许老母太粗暴,糖豆内心是胆怯的,一有人回家仗势便对她蹬鼻子上脸、哔哔赖赖的“呜呜”嘶吼表达不满,尤其在我房间,也是我家一重症,而且我初初离家,糖豆分离焦虑严重时,乱尿乱拉也让我老母烦躁不安,只要我一回家,恨不得打包给我带走。好吧,我也不是一个合格的养育者,驯化方面我有些随性,毕竟他只是一个小狗狗,只要平平安安,不惹事生非,我一般就随他天性,就当王氏教育实践,自然发展。
但有时候我确实在和糖豆相处中治愈了我的童年创伤,糖豆独一无二、没有迟疑的选择,让我发现,每个人心底都在期待一个专属的偏爱,妈妈的所谓吃平式的爱对我来说是一种隐形的伤害,因为平等,所以牺牲很多不同年龄需要的关注,过早的催熟我,又美名其曰是体验式教育。说实话,我觉得是戕害,是无能父母为自己的无能找的最蹩脚的借口。就好比她会用自己的意志要求糖豆,一直强行用人类四岁的智商标准要求他,也用社会时钟标准要求我一样。比起其他父母,她看似给足空间,实则各种显性或隐性输出,所以无数次的争吵中,我希望妈妈是一个从未上学的人就好了,动不动上纲上线,真的很不可理喻。我也希望妈妈是一个偏心的人,总是拿着伪公平说事,看似站在道德制高点声称自己“问心无愧”,不是圣人妄想成为圣人,严重怀疑她内心的自我认知。言归正传,在糖豆身上,我感受到一个家人存在的意义,有人惦记,有人陪伴,有人分享。我喜欢做饭时糖豆跟前跟后的跑来跑去,等上一口最新鲜的食物,我爱吃的狗狗也能吃的我必然分享给他,每次狼吞虎咽的样子给了我心理支持,因为我在家做的每一顿饭我妈都要用“要感恩,无论好吃不好吃”结束,所以现在她常常说,我对糖豆比对她好。其实我内心想法是,那你要反思反思自己,究竟做了什么?
这里面就牵涉到我为什么回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我和他们相处从不愉快,为什么还选择呆在家里。首先,我很明确地知道,去年年尾的大病是我的恐惧,没有家人在身边,朋友的深浅一探便知的冷,在外工作六年,耗尽了我的能量,我对人极度不信任和厌弃,在我的乐观精神耗尽时,正如去年停止写小说,我控制不住呈现在小说里的戾气是写死每一个人,觉得所有人都不配活着。其次,我观察到童年模式反射到职场,在工作中我会习惯性选择自己的受虐模式,因为常年忍受妈妈的隐性虐待,别人初初试探的虐待和PUA,我都无感,直到瓶颈,我被塞进太多不属于自己的业务和负面情绪时,除了逃避我别无他法。我想破局,没有用,所以想直面妈妈开始。另外,混乱又虚伪的家庭关系我想看看能崩盘到何种地步,是重塑还是毁灭,试试看。试过我才能心无旁骛,每次矛盾后,他们故作可怜状每次都让我心软,心软之后又是折磨,这种模式不仅在亲情,友情中亦存在,故而也在快刀斩乱麻处理常年积攒的各类内耗我的因素。
所以狗狗真的很纯粹,没有算计,也没有说教,他的忠诚让我心安。他对食物的渴望又让我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爱。规律的时间表,定时遛他,何尝又不是我的运动,比起耳提命式的敦促,这种更自然更快乐。拥有一只小狗狗,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还可以从他的视角看世界,通过爱他爱更多的狗狗以及有毛的小可爱们。
不知道是残篇未完,昨天糖豆也在我梦里,因为最近去哪都带着他,在梦里也处处带着,乘地铁还是进大楼时想浑水摸鱼。于是掏出浴帽一样的开口袋,把糖豆一点一点团进去,过了关后,赶紧掏出糖豆,生怕闷住,掏了很久,最终爬出来是一个色彩鲜艳、腿很长的类似蜘蛛和甲壳虫合体的虫子,他头也没回,就这么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