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看了豆瓣评分9.3的治愈系电影《心灵奇旅》,感触很深。
这部电影的主题,正如大部分电影解析告诉我们的一样:平凡的生活也依然美丽,值得珍惜。
我完全赞同,也深受感动。除此之外,我更感动乔伊和22号之间互补的友情。
《心灵奇旅》讲述了乔伊和22号两人一起经历了一次奇妙的心灵之旅。两人互相帮助,乔伊帮助22号不再厌世,找到了心中所爱。22号则帮助乔伊实现了梦想。更重要的是,乔伊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在于平凡。
但其实乔伊和22号拥有两个完全不同的灵魂。乔伊执著追求着自己的音乐梦,目标感极强。
而22号却没有目标,追求平凡生活中的小美好。这些小美好可以是一片披萨、一个棒棒糖和一片落叶。
他们却在经历一系列有趣又难忘的事情后,都悄悄改变了对方。
没有这趟奇妙的心灵之旅,乔伊永远不能真正感悟到生活简单的美好,22号也不会热爱这个一开始让他厌恶的世界。
02
他们互相弥补了对方缺失的那一部分。
就像《七月与安生》里叛逆的安生与乖巧的七月,她们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却互相吸引、影响着对方,最后都成为了更完整的人。
这种友谊,往往更加牢靠。
虽然我们会因为彼此的差异,免不了发生争吵。但真正善良的人,能够包容对方与自己的不同,绝不会因为几次争吵就放弃一份友谊。
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君子和而不同的代表,绝对少不了王安石和司马光了。他们在政堂上,因为政治意见相左而常常互相争执。但是在诗文创作中,却彼此欣赏、学习。
03
哲学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两个真正理智的人,就任何不同的观点,最终都一定能达成一致。
也许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不能达到这种境界,但是这值得我们去靠近。
在和而不同的背后,一定是理解与尊重。
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时,鲍叔牙出资少分红多,别人认为他贪财。
管仲却说:他家里困难,我自愿给他的。
鲍叔牙参战时逃跑,别人认为他懦弱。
管仲却说:他是要赡养老母亲。
管仲的话包含了对鲍叔牙真切的理解。
而这理解的背后,是对朋友的信赖与了解。
04
可是在逐渐内卷的现代社会,主动理解与自己不同的人是罕见的,更别提去了解与自己有差异的朋友了。
信息化时代,大数据会根据你点开的信息源源不断的推荐更多你偏爱的内容。
我们慢慢在刷不完的有趣信息里,不知不觉进入了信息的蚕茧。认知越来越单一化,很少能看到自己观点的对立面。
于是,开始有了各种鄙视链。
城市人口鄙视链:
本地富豪>本地拆迁户>本地工薪>买房的外地人>大学毕业生>外来务工者
朋友圈鄙视链:
旅游>美食>电影书籍>自拍>鸡汤>求投票>微商
甚至在清华大学这样的高等学校里,高知分子之间也存在着鄙视链。理工类学院的同学鄙视艺术类学院的同学,认为他们没有傲人的高考成绩,根本没资格进入清华大学。
究其本质,人们是想通过鄙视来间接认同自己的价值,证明我是更强的、更好的。
这似乎是社会大环境下,不可避免的趋势。
随着资源的竞争逐渐加大,我们要更加努力的证明自己。否则,我们争夺不到足以让自己满意的资源,便会被焦虑吞噬。
可我们要明白的是,这只会让我们陷入攀比的怪圈,从而更加焦虑。
05
《批判性思维工具》这本书一针见血的指出:人类就是一个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又喜欢自我欺骗的物种。
的确。
武志红先生也有类似的观点:人的本性是自恋的。
所以,我们很少去质疑自己根深蒂固的观点。尤其是与自己相反的观点,总要找一百种理由去反对,以此来维护我们那颗自恋又脆弱的心。
每个人一出生就注定经历不同的人生,注定对这个世界有着多样化的理解。但正是这多样化的理解造就了这丰富多彩的世界。
我们不应该消灭所有差异,而应该在面对差异时,静下心来理解和接受。
如此,我们才不容易变成充满傲慢与偏见的人。
而朋友是最容易改变自身偏见,带给自己多元价值观的人。
我们也会因为友情,主动选择与朋友磨合。在了解对方的成长经历、试图理解对方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换位思考。因此能够尊重和理解朋友与自己的差异。
人的一生中,会遇见很多人。碰到与我们志趣相投,三观一致的人固然值得珍惜,但是我们更应该珍惜与自己有一些差异、可以互补的朋友。
他们能让我们正视自己的不足,发觉自己缺失的东西。就像遇见彼此的22号和乔伊一样。
我们永远猜不到这些不一样的朋友能够带来怎样的惊喜,他们或许是我们生命中最美的意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