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的生活来说, 也许需要一个神圣空间。 人在那里静静地思考, 冥想,照顾心灵, 巩固灵魂。
信教不可取, 因为会影响人的认知。 但是宗教的一些东西可以拿来学习。 其中之一, 就是神圣空间的存在。
在以前的时候, 人们的生活范围其实很大, 包括周围的一大片环境。 人白天在田野中活动, 周末会去教堂, 这在东方可能表现为室内的牌位上烧香拜一拜,或者选择日子去寺庙等地去一趟。 这些活动都组成了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 也是精神粮食的来源之一。
可是现在蜗居的人们,在考虑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甚至产品设计的时候, 似乎就已经忘记了这样一个方面。
在室内的划分, 也是对人的行为的观察,而人的行为中, 对于精神的照顾这个部分, 被普遍性的忽略了。
那么, 这样一个空间, 对城市中聚居的人们来说, 可能会是哪些方面呢? 是和现有空间的重合吗?比如床上或者阳台, 是通过共享资源获得吗? 比如某一个小区里会有教堂或者社区活动(社区活动也可能涉及到精神上的照顾或者放松,比如一起运动, 或者一起看书)。亦或者是现实世界中的一个锚点, 比如一本日记, 或者一个游戏。 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关口, 然后进入到一个巨大的虚拟的,自我的世界中去?
在台湾生活的人们, 有一个非常常见的习惯, 就是家家户户, 哪怕是小饭馆里, 都会摆着牌位, 供着关公或者财神或者别的东西。今天想到精神空间这个概念, 联想到所见到的这个现象,也许也就是那个地方的民间特有的精神空间, 很小, 但是精神上有所寄托。
而在大陆, 这样的对于精神空间的考虑很微弱。 在农村, 家家户户挂的一般是开国伟人之类的画, 但是他们不会去读马克思全集, 毛泽东语录也仅限于宣传的那些内容。 人们忙忙碌碌, 但是精神生活是散碎的。
对于城市居民来说, 就更缺乏这种对人的考虑, 特别是精神上的关照。 那些建造在北方的居民楼, 运动器材都在室外, 但是北方至少有半年时间都是寒冷的, 再加上雾霾雨雪影响, 这些公共交流场所, 消耗了资源, 但是却很少被使用, 尤其在日渐冷漠和陌生的城市中, 完全没有起到任何促进人们沟通, 安慰精神,放松身体的作用。
在做设计创作的时候, 也许需要增加一个因素: 神圣空间。 它可以是一个空间, 一个服务,一个产品或者别的什么, 是对人的精神层面的考虑, 不仅仅是人因工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