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缘起于头条电视剧《天道》金典对话剪辑,有感于里面对话哲理,后具体观看了这部电视剧,又由于里面一些敏感的话题被剪,看的不过瘾,就购买了原著《遥远的救世主》来细嚼。
整本书通过叙述丁元英和芮小丹交往之间发生的情节,从不同的角度触发一些哲理思考,如文化、道德、宗教、生存法则等。
对于文化的思考
当我们对社会万象感到不解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从技术、制度和文化三个方面去透视社会万象的本质,可称为文化属性。小到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照旧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谓强势文化: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是武学中的秘笈。
所谓弱势文化: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就是期望救主的文化,易学、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种。
这个文化属性是能够支配人的价值取向的。正如书中所说:“在文化产业中,文学、影视是扒拉灵魂的艺术,如果文学、影视的创作能破解更高思维空间的文化密码,那么它的功效就是启迪人的觉悟、震撼人的灵魂,这就是众生所需,就是功德、市场、名利,精神拯救的暴力与毒品麻醉的暴利完全等值,而且不必像贩毒那样耍花招,没有心理成本和法律风险。”可以说这个文化属性“无所用,无所不用”。
对于弱势文化的得救之道的思考
计划经济的弊端在于社会为弱势文化提供了生存、繁衍的温床,解决这个问题主要依靠政治理想的教育。市场经济的弊端在于产生贫富两极分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解决这个问题主要依靠社会利益调节机制。计划经济制度,政治是人的最高价值,获取社会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唯一通道是首先得到权利。市场经济制度,经济是人的最高价值,获取社会财富和社会地位的通道多种多样。获取平等的社会价值,就必须付出惰性的代价;获取活力的社会价值,就必须付出等级的代价。这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这就是天道,就是客观规律,而社会利益调节机制的指定则有赖于强势群体的道德价值指标和对社会稳定的天然需要。“弱者”只有通过人的主观认识,明确人的社会属性所指,认识客观规律的实质所在,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的都可以,就是别靠自己。这不是一个沉积了几千年的文化属性问题,非几次新文化运动就能开悟。
中国为什么落后?你必然从现象参到制度、参到文化,因为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的产物。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足以让你拍着胸脯说:我们有文化。但是,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却不能让你挺着胸脯回答:我们有什么文化?因为有文化和有什么文化不是同一个概念。
中国文化是皇天在上的文化,是救主、救恩的文化。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从骨子里就是弱势文化属性,怎么可能去承载强势文化的政治、经济?衡量一种文化属性不是看它积淀的时间长短,而是看它与客观规律的距离远近。五千年的文化是光辉、是灿烂,这个没有问题。但是,传统和习俗得过过客观规律的筛子。
对于法律与道德思考
法律是社会道德的底线,是解决最基本、最表面的问题,不是解决文化最根本的问题,文化的问题只能由文化的觉悟解决。一个民族的文化属性就是这个民族的主,主宰着这个民族的文明、荣辱、兴衰。一个民族最强调道德的时候,就是这个民族道德最沦丧的时候。
这不是法律失败或者文化失败的问题,是人类社会演变的结果,法律是在一定时期极少数了为了规范大众行为而形成;而文化是不同地域民族长期积淀特殊的社会产物,各有特征,有利有弊!
对于宗教的思考
佛
南无阿弥陀佛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心住念,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如是涅槃。
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蔽,无障不显,了障涅槃。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
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佛法究竟真理真想的辩证思维,如是不可思议。但是,佛教包括了佛法,而佛法有别于佛教。佛教以佛法证一,进而证究竟,最终是为給心找个不苦的理由,成佛,无量寿,极乐。佛教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门住福相、住寿相、住果相,是以无执无我w为名相的太极我执,致使佛教具有了迷信、宿命、贪执的弱势文化特征,已然障蔽佛法。如果佛教能依佛法破除自身迷障,不住不拘个人解脱,以佛法的如是不可思议究竟生产力与文明的真理真相,则佛法的佛教即出离宗教的佛教,成为觉悟众生的大乘法度,慧于纲纪泽于民生,是名普度众生。
修行不落恶果虽有信无证,却已无证有觉,已然是进步。能让迷这进步的经即是真经,真经即须务取。悲喜如是本无分别,当来则来,当去则去,皆有因缘注定,随心、随力、随缘。
基督教
耶稣因信着得救了,上天堂;因不信有罪了,下地狱。用这种哄孩子、吓孩子的方法让人去信,虽有利于基督教的实践,却也恰恰迎合了人的怕死的一面、贪婪的一面。这样的因果关系已经不给人以自觉、自醒的机会,人连追求高尚的机会都没有,又何以高尚呢?
如果神计划管理者人类历史的发展,那么饥饿、灾难、罪恶也该是神计划之中的事,所以人就有理由怀疑神是要拯救人还是要折腾人。如果神也是左手施舍的时候不让右手知道,那么全能的主就不需要这个永远的计划 了,只需要以他的全能改变人性的罪性,注入人性的善性,人类就得以拯救了。但神没有这样做,神不想做无名救主,神需要报恩。
《圣经》的教义如果不能经受逻辑学的校验,可能在实践上就会存在障碍。如果经受了逻辑学的校验,那表明神的思维即是人的思维,就会否定神性。换一种说法,神性如果附加上人性的期望值,神性就打了折扣。然而神性如果失去了人性期望值,那么人需要神吗?
《圣经》神学是关于人类精神的学说,是关于人的灵魂净化、升华,人的行为高尚、正典的学说。一味地攻击或捍卫神的真实性与否,都是愚昧的表现。前者没有理解基督教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后者没有理解基督教的真正的境界。
《圣经》神学的社会价值:
基督教的应许不以现实利益为交换,不参与社会利益的分配,这使得她能适应不同的生存空间,而她对信徒的道德要求无疑具有社会价值。
基督教相信,太高的道德平台需要太高的教育、太深的觉悟和太复杂的炼造过程,是一道考人性本能很难迈进的窄门。于是,基督教便有了神与人的约,有了神的关于天国与火湖、永生与死亡的应许,让凡夫俗子因为恐惧死亡和向往天堂而守约。这是智与善的魔术,非读懂的人不能理解。但《圣经》告诉世人了,要进窄门。
不因上天堂与下地狱的因果关系而具有的极高人生境界,就是窄门。耶稣为拯救而甘愿自己被钉在十字架上,是肉身的地狱,是灵魂的天堂。基督徒的得救缘于神的“约”,缘于神的应许。但进不得窄门也同样缘于“约”,缘于神的应许。窄门是基督道德理想的最高价值。
三教合一: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结语
何为救世主???只有真正的遵循事物客观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才是自己的救世主;于人、于事、于世,回归自我、认识真我所在,才是自己的救世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