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早年赴美、德留学,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高等学府,1945年在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并担任校长。代表作《京华烟云》《啼笑皆非》《苏东坡传》等,1976年在香港逝世。
关于本书
《苏东坡传》这本书从苏轼的成长、一生的跌宕起伏和人生境遇入手,讲述了他是如何用自己豁达而善良的天性,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生活的美好,在逆境之中探寻生活的乐趣的。
《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也是新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林语堂在自序的第一句就说道:“我写苏东坡的一生其实没有别的理由,只是想写罢了。”能用半生去惦念一个人,足见此人对作者深刻的影响力。
苏东坡曾对弟弟说过这样一句话:“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能如此率性而言的苏东坡,真是太有魅力了。
“逆境中的达观”,是林语堂十分欣赏苏轼的一点。
苏轼天生达观幽默的性格。出生在今天的四川眉山,殷实的家境让他的成长环境要好于当时的大多数人家。父严母慈,目不识丁却极为爽朗嗜酒的祖父,沉默但稳重真诚的弟弟苏辙,年龄相仿的同窗好友,以及让苏轼至死都辗转惦念的表妹……一大堆可以结伴嬉戏的朋友,让苏轼度过了十分快乐的童年和青少年。
年幼的苏轼很开朗,也很健谈。成年后的苏轼好酒、爽朗、健谈、幽默,偶尔也会玩笑似的恶作剧,面对心爱的人,依旧百转千回的柔肠。亲人,与其说是割不断的血脉,倒不如说,他们是苏轼成长的影子。
二十一岁时,苏轼离开眉山,跟着父亲,带着弟弟,进京赶考。第一次“名噪文坛”,就是因为他在试卷上杜撰的一句话。苏轼在文中写到这样一句话:“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苏轼捉弄人时开的玩笑绝不低俗下流,是建立在他博学和达观的性格之上的。可称为“雅痞”。
在逆境中将自己的爱好发挥到极致,就是苏轼有趣的延伸,这个爱好是什么呢?就是——吃!
苏轼是一个极富生活情趣的美食鉴赏家。他爱吃、会吃、懂吃,写吃、更能创造吃,在被贬至黄州时,还为自己的“爱吃”情结作了首诗,借以抒发在不那么明朗的境遇里,依然明朗的人生。
有条件时,那就尽可能地开掘创造、品味鉴赏。比如众所周知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豆腐”,都是苏轼开创的名菜。他爱吃猪肉,爱饮酒,爱品茶,河豚、荔枝……凡能用来烹饪的鲜美之物,都能成为他的目标。但是在没条件时,“将就”中的“讲究”,更让人觉得苏轼是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苏轼是瑜伽爱好者。最开始练习瑜伽,其实是受他的弟弟苏辙的影响。苏辙童年时多病,夏天消化不良,秋天咳嗽,吃药没有任何效果,成年之后,身体也不是十分健康。但在苏轼被贬谪,久未谋面的弟弟为他送行,苏轼意外发现弟弟满面红光,别有一番新气息,究其原因,才知是瑜伽的功效。本身就对追寻“仙丹”和“不死”抱有极大兴趣的苏轼立刻向一位道士好友学习起来。
苏轼练习瑜伽,大部分时间是在打坐,默想,这也算是对今天“中国式瑜伽”的一点贡献吧。苏轼曾经去信给苏辙说,打坐、静默所追求的结果是达到一种什么都看不到的状态,在无形中体会到有形。
如果说幽默的性格是有趣的基础,爱吃的天性是有趣的延伸,那么练习瑜伽和“炼丹”称得上是趣味生活的调味剂了。但苏轼最打动林语堂先生、同时也是最打动许多人的,是他身处逆境,仍“胸怀天下”的人格魅力。在“壮年”部分中,苏轼是以一种英雄的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的。
他每到一处上任,都积极整治一方弊病,消除顽疾,肃清不良,从而赢得当地百姓的爱戴。他对政治无任何欲求,如果可以,他愿意尽最大的能力去为百姓谋取利益。
看完《苏东坡传》,深深被苏轼的幽默的天性,满腹才华所折服。他的以苦为乐,竭力为百姓谋利益的精神所感动。同时要向他学习养生、健身,在生活中寻找自我乐趣,又积极地承担着他被赋予的使命,哪怕“以一敌百”也要竭尽所能地拯救自己所能涉及到的千万人。
春风得意时,他志存高远,与友人相约,潜心研究文学,关心时事。人生失意时,他也能苦中作乐,胸怀天下,不忘初心。
苏轼的人生,就是这般写意的人生,这如蔬菜浓汤般的人生。说是苦中作乐也好,说是津津乐道于追寻“吃”的精髓也罢,总之,苏轼活出了我们都“心向往之”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