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刻,我的耳边浮现出这样一句话,“你根本就没有‘学习’的概念。”还有类似的疑问,“你是不是对于‘学习’的概念,有什么误解啊?”
显然,当别人对你这么说的时候,意味着说,他对于某个概念的理解,与你对于某个概念的理解,相去甚远,甚至有着本质的区别。
比如,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幸福”。那究竟什么幸福呢?在我看来,若是你能与这个世界产生更多的强关联,同时有更多的人需要你,那你就是幸福的。可有的小伙伴可能会认为,有钱就能有幸福,有很多钱,也就有很多的幸福。
还有类似,什么是“沟通”?简单说来即是传递感知。什么是“价值观”?即反复问自己什么更重要?进而得出什么最重要。什么是“努力”,即短时间内足量重复。什么是……
言归正传,那究竟什么才是“学习”呢?四个字概括——学、练、用、造。
又,为什么不但我会强调概念的重要性?而且现实生活中,你也会时常听到如文章开头的话语呢?
我想答案应该是,只有你理解了一个概念,你才能真真正正的,不偏不倚的按照那个概念去指导自己的实践。
还是如同上文提到的“学习”的概念一样,若是,你认为学习的概念就只是学到,那知识对你来说,就只能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可若是,你理解了所谓的真正的学习是“学、练、用、造”的话,那你对所学的知识,才能做到真正的内化,做到体系化,做到应用自如。
经过此番解释之后,也许,你会慢慢开始重视起来对于概念的理解了。可是,一个随即的问题是——我究竟该掌握哪些概念?不该掌握那些概念呢?

很可能,你的脑海中会随即蹦出来一个看法——对我有用的概念,我就一字不差的把它记住?反之,我就不去管它。
“有用”的确是判断一个概念是否值得掌握的重要标准,可是,也许还有另外一个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却又更外重要的标准,即“时间”。
如果这时我问你,“这个概念是短期有用?还是长期有用?”你将会作何回答呢?很可能,你压根就没有想过应该把“时间”这个维度也考虑进去吧。
由于从小到大的经历,使得我们本性中带有的短期视角(比如,我们祖先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是没有冰箱的,所以,当他们采集到野果,或是打到猎物后,必须要立即吃掉),进一步变得更为短期。因为,读书的时候,我们所学到的知识都是短期有用的,最起码,是可以短期之内收到反馈的,即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等等。你的考试分数,以及由此带来的排名,就那么清清楚楚的写在那里。所以,似乎是由于我们的生活惯性也好,思维惯性也好,都决定了我们一切从短期有用,一切从及时反馈开始。
想必,你已然看清了这其中的关键所在——无论如何,你都要去理解一个又一个长期有用的概念。
而长期有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真的很难很难。因为,一个真正在长期来看有用的概念,你在起初识别它们的时候,常常就是觉得其用处不大,甚至可有可无。
比如,英文这门庞大的语言概念,短期来看,就是给人一种没有用武之地的错觉。一来,你不和外国人交流,二来你所从事的工作也几乎用不到英文。所以,你得出结论,嗯,这玩意对我的生活真的没什么帮助呢!不仅如此,如果你真正开始认认真真的去理解,去应用这门语言概念的时候,很可能,有些小伙伴会疑惑不解,甚至还多少带有些不屑——你要考研/考博吗?你要出国留学吗?你要……
这时,如果你给予他们否定的回答的话,他们更是难以理解,也更是对于你的所做所为表示不屑了。
在如此丛丛阻力的环境下,你想习得这些长期有用的概念,其难度,可想而知。
此外,每每提及长期,人们都会萌生一种无奈之感,因为,总是觉得那是“遥遥无期”。所幸,我们可以对长期进行一番改良,也即,可能在不知不觉间,你已经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这个方法,或是也可以称为一个策略,叫做“定投”。
定投,即每天拿出来一小部分时间来学习与应用那些长期有用的概念,不肖很久的时间,也许仅仅只需要两三周的时间,你就能将养成定投的习惯。而后,你再想中断它,就不会那么容易了,因为,那渐渐成为了你的生活方式。想想看,如果有人突然对你说,让你改变你的生活方式,你是不是感觉还挺不得劲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