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个贴近于中国人现实的成长故事,太多台词仿佛似曾相识,许多场景让人感同身受。里面有我们成长时期时常伴随的对大人的委屈、愤怒、不解、纠结、失望。更难过的是,因为总是被大人被冠以种种“都是为了你好”“你这样对得起谁"这种牵强理由而压制着内心的不满,选择委曲求全,假装自己的感受不重要,自己也不重要,而他们的期望、面子、威严、生意最重要。家长是爱孩子的,这是毋庸置疑的,爱的不假,只是不够纯粹罢了。无论什么时代、什么背景,相互靠近的心之间都只能隔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因爱而伤,这才是悲剧的渊薮。
从《狗十三》中得到太多共鸣,大多人的青春成长被大人简单粗暴对待,被忽略掉感受,没有选择的权利,不被当做独立个体,只有“听话”,否则就是“逆子”。
(二)
我认为影片并不是单纯地在为李玩“鸣冤”,也不是完全在谴责“中国式家长”,它只是想如实地还原一种成长之痛。这种痛实在太常见,于是它选择了一个常见的小女孩,一堆平凡的元素,一个并不出格的故事,一条始终保持弹性的线索。因为非如此,不足以承受真实的万钧之力。
切莫因平淡和相似而看轻它,只需要想想,在这种成长的阵痛中,比李玩轻的人是多么幸运,而比李玩重的人,又还有多少。
“中国式成长”,也的确是很多人曾经、甚至正在经历着的现实。在个人与社会的搏斗中,父母永远更容易站在社会那边。并不是因为不爱,只是因为他们知道,个人永远赢不了的。所以他们才会无意识中就把冰凉的社会过早的捧出,仿佛断奶越早的孩子,成长就会越快;仿佛赢在起跑线上的人,在终点就一定不会哭。他们逼迫李玩将喜欢的物理改成了薄弱的英语,却没有想到自己匆促闯入会场 ,让孩子完全无法再演讲下去。
其实,既然成长是一场必将到来的挫败,那么已经体会过挫败的大人,为何不能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的梦幻呢?稚嫩的花芽无法度过风雨的洗礼,但花芽自有风吹雨打,又何苦在自家先模拟演练起酷暑严寒呢?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三)
很多人青春同样是被父母“塑形”,也曾反抗、无奈、叛逆,委屈……同样我也不例外。生活不易,一路磕磕绊绊的走过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伤疤。懂事是成长的标志,妥协是成长的必修课。没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突然就长大了,一切好像是自然发生了,但那一天的到来确实很残酷的。
我们统一的长成了父母想要的样子。所有成长的苦涩都得打碎牙齿肚里吞,那是一种“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疼痛,是一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不知所措,也是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妥协,而这一切青春的终点就是我们进入了这狗十三的成人世界。曹保平用冰冷不安的镜头刻画出世俗毫不留情的逼迫与驯化,少年时代的纯真与叛逆被活生生刺破与打碎,最终妥协于成人虚伪的谎言世界里。或许不被理解才真的能称为青春。
成长的青春如同刀俎上的鱼肉,时间轰隆而过,只留下叹息一声,再怎么样的如鲠在喉只要吞下去了就长大了!以后这样的事情,还多着呢。
2019.1.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