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格物致知 方得始终

格物致知 方得始终

作者: 格物致知刘荣艳 | 来源:发表于2020-04-09 23:58 被阅读0次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朱熹释“知”,为知识,是客观认知的外在对象与客体;训“格”为探求、探讨、穷至,要求人们通过对于天下万物穷究其理而达于“致知”、“明道”的境界。

    宋苏轼游石钟山记,探寻其得名。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唐李渤始访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苏轼探寻石种得名者。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纪昀《河中石兽》,水中求石,一说顺流下矣,一说渐沉渐深耳。一说当求之于上流。

    为师之道,亦如此。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为重要。要为学生搭建探索知识过程的平台。构建”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课堂。同时,学以致用,学习不是知识机械记忆与重复,最终是要重组重新构建知识,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创造价值。再者,要有理性思考与批判质疑的精神,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道听途说,以谬传缪。允许课堂之上百家争鸣,允许学生挑战教师的知识权威,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如弟子。

    格物致知,方得始终,为师之道亦如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格物致知 方得始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jwk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