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学习回来2天,又去参加一个市里3天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本来这是暑期就已经安排好的,没想到时间会撞上。
我是有理由可拒绝的,毕竟出门就意味着教学任务的滞后,我还有2个班的语文任务在等着我呢。但是我还是咬着牙连上了2个晚自习又去了。只是,累了,我就很容易生气,容易发火。就在上完第2个晚自习之后,还在家里爆发了一次。
在培训现场,听到本土专家王清效老师说,她曾有一段时间承包了2个年级的心育课,每周30节,也就是每天要上6节课。听得人都头皮发麻。
每堂课都是一个嗓子讲下来,两条腿站下来,一个环节套着一个环节,一刻不得松懈。上课,不是站流水线拧螺丝,上课,特别是这样富有创造性、不断与学生互动、随时可能有意外发生的课,是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情感的。
后来听到一位男老师说起自己的经历:有一次在周一升旗仪式上,一个女生指着他的鼻子破口大骂,污言秽语,歇斯底里,大庭广众之下,他又恼火又尴尬,但是无计可施。专家支招,对男老师说:“你应该表达你对她情绪的理解——你现在对我的作为感到很不满,你是想再说一会儿,还是和我谈谈?”男老师说:“我当时也很生气啊!”
可是——可是,你作为老师,你不能生气!
想起一个叫“情绪劳动”的词,指的是与“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并列的劳动形态,由美国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提出。特指需要时刻配合对方做出相应的言行和态度,需要压抑自身感情,一直保持紧张和忍耐的劳动。其中就包括教师职业。
执意要参加这样一场培训,我的主要意图也在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可是,我依然发现这是一条任重道远的路,因为教师的职业本身就需要压抑情感,保持忍耐,何况是更容易面对学生消极情绪的心育教师!
在聆听专家们的传经布道的同时,我却开始开小差:能不能对老师们、特别是对心育老师们多一些关爱?让他们不要这么累,不至于一直压抑自己的怒火?毕竟不生气的老师才能培养出不生气的学生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