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向死而生,实践美丽人生

向死而生,实践美丽人生

作者: 罗呵呵 | 来源:发表于2019-05-23 16:53 被阅读0次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与死,一直都是每一个生命都无法回避的一体两面,不可能只有生没有死,如何理性看待死亡,向死而生,珍爱生命,已经成为我们在追求高质量生活中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我们如果把死亡看成人生的一部分,是一个人人生的终点,而并非疾病和治疗对象,那么我们是不是能够坦然接受它呢?对死亡的看法决定了一个人对人生的筹划和实践。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人们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死,可以指一个过程,就好比人从一出生就走向死的边缘,我们过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是走向死的过程。而亡,指的是亡故,是一个人生理意义上真正的消亡,是一个人的肉体走向结束的过程。向死而生这个重大的死亡哲学概念,用重"死"的概念来激发我们内在"生"的欲望,以此激发人们内在的生命活动,就像我们中国人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哲学家们认为:教会人们死亡,也就是教会人们活着。换句话说,预先思考死亡,等于提前谋划自由。再通俗一点讲,就是不懂得好好死的人,也不会好好活。哲学家们告诉我们,死亡是人类生命的组成部分,死亡也是人类成长的最后阶段。

            人来到世上是偶然的,走向死亡却是必然的。只要没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着。海德格尔"倒计时法死亡哲学",让人们明白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可以延长的,就是通过内在精神成长的方法,看淡各种功名利禄、对我们精神上的诱惑,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焕发出生命的积极进取意识和内生动力,通过提高生命中每分每秒的质量和长度,来提高生命的效度和目标的密度。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说:"从那天开始,过了33年,我在每天早晨都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于是他决定向死而生,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最后的一天去生活,如此才有了震惊世界的"四大颠覆",所以乔布斯说:"死亡是生命最伟大的发明"。"死亡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知道生的可贵。一个人只有在认识到自己是有死的时候,才会开始思考生命,从而大彻大悟,不再沉溺于享乐、懒散、世俗,不再沉溺于金钱、物质、名位,然后积极地筹划和实践美丽人生。"苏格拉底被判决死刑之后,发出惊人的言论:现在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活着;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只有神知道。他的理论说的是,死亡具有两种可能性,它或者是一种湮灭,死者不会再有任何意识;或者如有人所说,它是一种真正的转变,灵魂从此地迁徙到彼地,二者必居其一。因此,死亡本身没有什么可怕,认为死亡可怕的看法才是可怕的。

            向死而生,就要补上"死亡教育"课。中国人自古以来对"生"的反面"死"表现出极度回避的态度,如孔子所说"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因此中国人对死避之不及。人们总喜欢讨论该怎么活,该怎么好好地活,然而对"死"总是避之不谈,在中国人眼里,"死"是中国人最忌讳的字眼,死亡这个话题被认为是非常不吉利的,是一种"丧气话",连带谐音数字"4"都每每受到波及。同时,自古以来,追求长生不老就是上自天子下至黎民的目标,从秦始皇派遣方术之士海外寻求长生不老方术,之后的每位皇帝无不追求丹药秘方,就连史称"天可汗"的唐太宗在贞观末年,也舍弃当初不屑一顾的坚定立场,转向烧丹药食硫磺之路,致使刚过半百而崩。韩磊在《向天再借五百年》中唱道:"愿烟火人间安得太平美满,我真的好想再活五百年",可见追求长生不老在中国人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了。与中国人不同,西方人的一生中,死亡被作为一个重要的人生阶段被列在课本中,与出生、恋爱、结婚、生子、工作等人生事件并列,一点也不觉得"不吉利"。在西方人看来,谈论死亡是思考人生的前提,因为只有当生、死两个点确定后,人生的整体性才呈现出来,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才会成为必要。因此,西方自小就开设了"死亡"教育课,从花草植物、动物宠物的死亡中,对学生进行死亡教育,让每个人认识到,世界上没有永恒的动植物个体,死亡是必然的最终结果。中国文化回避死亡,让人产生一种"生命无限"的幻觉,从而放弃对有限生命的体验,正如西方人对中国人的评价:活着的时候,浑浑噩噩的浪费生命,仿佛生命永远不会结束,而当死亡来临时,又往往撕心裂肺地哭号,仿佛自己从来没有活过。《西藏生死书》中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平日里,大家一般忌讳而不会讨论死亡这个话题,很多人都是大限来临或身患重病时,才第一次认真思考死亡。在我们的教育中,一直缺席"死亡"这一课。孔夫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就是说生的事情还没有搞明白,谈论什么死?死亡教育则是未知死、焉知生?冉克潘维说:"提早认识死亡才会深刻人生"。巴雷特说:"只有认知死亡,才可以树立正确、健康的价值观"。萨瓦特尔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死亡是活着的最好的老师。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教育"。李开复在52岁生日前夕,被确诊得了第四期淋巴癌,被迫放下工作接受治疗,并结合自身经历、病中体悟,著写了《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一书,"让我懂得分辨真正有意义、值得我奋力去追求的是什么...让我更真切地知道,生命该怎么过才是最圆满的"生病困难点醒我们该活得更健康,受苦时我们更珍惜美好的日子",告诉我们,每个人距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你如果不懂得珍惜,死神就会光顾你。正确认知死亡,明白死亡是我们必然要经历的过程,生命有开始有结束,这是生命的定数,是这个世界游戏规则的一部分,生命到了结束,就让它自然地离开。我们每个人都要补上"死亡"教育这一课,补修死亡学分。网上有一个很简单直观地认知观察自己生命余额的办法,就是在一张A4的白纸上,按人均寿命75岁计900个月,画出一个30×30的正方形表格,把你已度过的时间(月)用深色涂满,剩下的空白处就是你的生命余额,对于年过四十的人就很有压力和生命的紧迫感,会让你珍惜余生而不浪掷虚度了。我们感慨生命的短暂,不是学曹孟德“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叹息,也不是拾苏东坡“人生如梦”的无奈,更不是看破红尘的消极颓唐。而是想,人生苦短,生命易逝,今天能健康、自在、安乐地活着,我们就没有什么理由不去珍重生命、热爱生活、好好活着,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向死而生,就要尊重生命,力保身心健康。只有健康的人才有精力去关爱别人,才能给家人遮风挡雨。正确认知死亡,并不是悲观宿命论,是让每个人更加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一方面要珍惜尊重每一个生命,在工作生活中,以人的生命为第一位,拒绝、改变和消除生活中的一切高风险行为,如吸烟、过度饮酒、吸毒、骑摩托车、飚车或危险驾驶等高危险性行为,杜绝麻痹侥幸心理,避免或最大限度减少伤亡。另一方面,每个人在工作生活中,严格按规程规则行事,减少意外事故及安全事故,同时在困境磨难面前不放弃、不退缩,不能以自杀等方式轻易舍弃生命。二是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心态平衡尽可能保证自己的身心健康。健康生活从点滴做起,健康地活着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当你健康出现问题时,你的家人和朋友怎么可能不花时间、不花精力关心你照顾你呢?所以说,健康的身心,是对自己对家人亲友的一种负责任的表现。健康的身心是1,地位名利物质什么的都是1后面的0,没有了1,再多的0也毫无意义。等你的身体出了什么毛病,你就会意识到什么烦心事都是屁,都是吃饱了撑的,都是闲的,健康活着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常常在生完大病、直面过死亡后才明白健康的价值和意义。长寿的秘诀其实很简单,保持一个好的胃口,坚持每天进行适当的运动,另外调整心态,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多想好事。简单地说就是"三从四得":心态从宽、运动从容、生活从简,食得、睡得、拉得、行得。在饮食上,多吃水果蔬菜、豆类、干果、鱼肉、奶类,少吃红肉,可以喝一点红酒,吃七分饱,不暴饮暴食,胡吃海喝,时常要有饥饿的感觉。岁月过得可快可慢,寿命可长可短,取决于你自己,你不用碎片时间坚持运动,那就是在积攒时间,等着躺在医院病床上受病痛折磨;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运动都不晚,越早效果越好,运动是没有终点的生命旅程;运动贵在坚持,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用力过猛,适合自己的、能够坚持的都是好的运动。关心自己的身体状态,及时回应身体发出的警报,不把身体当作资本苦熬,遇有不适及时求助医生。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时常对身体进行精心保养,大多数人对自己的汽车能经常进行保养,但对人生最重要的设备也就是我们的身体,几十年中却很少主动进行"维护保养",心怀侥幸心理和无所谓不要紧心态,放任其磨损、松旷,直至突然失控、失灵,失去维修的机会。海恩斯法则说"每一起严重的事故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每次大病的背后,又何尝不是几十次小病和上百次的不舒服,而每一起不舒服和难受,都是身体善意的提醒。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可以帮助我们及时了解自己身体的健康情况,如果有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从而避免大病的发生。健康地活到老是最实在的体面。2016年10月6日,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猝死。他用"拼命三郎"的干劲,五加二、白加黑,将"春雨医生"打造成了医学领域的大IP,甚至还获得12亿元融资后准备上市。然而所有的一切都在他猝死后戛然而止。时间不长,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去世的消息也慢慢被人们淡忘,他用生命浇灌的事业也无疾而终。

            向死而生,就要做到适时放手。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时,都背负着一个空篓子。我们每往前走一步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东西,因此才会有越来越累的感觉。人这一辈子,需要追求的东西太多,金钱、名利、地位、爱情婚姻、子女家庭等,而到了中老年,则需要学会适时放手。孔子说:"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人到晚年应该学会遵从自己的本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姿态。可以改变的去改变,不可以改变的去改善,不能改善的去承担,不能承担的就放下。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如果一个人能够放下,那么在你放下的那一刹那,你就能看到苦海的岸,根本不用回头去找。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放下,放下是一切的根本。与其苦苦挣扎,拼得头破血流,不如潇洒地挥手,勇敢地选择放下。对得与失要豁达要看得淡看得开,凡是离开你的,都不是你的,不管是人还是钱。许多东西都跟金钱一样,拥有得再多,不懂得支配,不善于运用,都只是废物。人这一辈子,你得相信留得住的不需用力,留不住的不需努力,来去随缘,强求不得。杰克.福克斯说:"20岁时,我担心别人如何看我;40岁时,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60岁时,我发现他们根本没有看我。请记住,有两件事我们应该少干。一是用自己的嘴干扰别人的人生,一个是靠别人的脑子思考自己的人生"。人老了,最放不下的是子女,但儿女的生活由儿女自己作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幸福和苦恼。儿孙自有儿孙福,过于关心、帮助甚至作主反而会适得其反。孩子大了以后,都有他们自己要走的路,有些事是无法干涉的,也是干涉不了的,尤其是子女结婚后,学会放手很重要。一个人只要做到年轻的时候不让生养自己的的人过多担心,年老不让自己生养的人操心这不错了。做人不能太自私,但也不能太无私,有时要学会给自己留退路,先把自己顾好,才能有能力去顾别人。人到老年,一定得给自己留一个备用"钥匙",这是老年平安幸福的重要保障。一定要学会给自己留后路,在健康上、时间上、老窝上、人格上、经济上都要留一手给自己留出一个幸福的晚年。一是在健康上多投点资多花点时间。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健康的乞丐比有病的国王更幸福"。不给子女添麻烦莫不于保持一个健康的、起码能夠自己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再好的生活条件,也无法弥补身体抱恙的缺陷和遗憾。只有身体好,一切才会好。好好照顾自己才是对家人最深沉的爱。因此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注意作息规律,劳逸结合,不熬夜,不透支生命,敬畏自己的身体,少生气,多运动。二是在饮食、物质上要轻奢极简。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要让食物变成你的药物,不要让药物变成你的食物"。饮食有节,则身利而寿益登;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不要追求厚味膏腴,四方食物,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家常味道,藏着人们对生的眷念。过简单生活,抱朴守拙,只拥有必需的生活用品,身体灵活而保养得很好,同时还能不受干扰地生活和工作,就是最好自由的状态。三是不抱怨不后悔。少思虑以养心气,寡色欲以养肾气,勿妄动以养骨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薄滋味以养胃气,身言语以养神气,多读书以养胆气,顺时令以养元气。时代变化太快,年老了跟不上形势和节奏,我们就要多看少说,不以过来人的姿态教导人,不埋怨少生气。胡适的老师希尔说过:"年纪越大,越能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胡适也说过,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理智的做法是把杯子扶起来,清理洒出来的牛奶,对已经发生并且无力改变的事情应该勇于承受,不再究既往,然后避免再次发生。年纪大了,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下降了,防止上当受骗不仅仅会减少金钱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减少精神上沮丧、懊恼、后悔等不良情绪的伤害。股神巴菲特说:"不参与自己理解不了的事。这点可以避免卷进层出不穷的骗局。骗局都是说些你不理解的事"。天下不会掉馅饼,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卖,不理解的事多问问子女儿孙们。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在长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打个比方,看到半杯水,对乐观者来说,杯子是半满的,心里想的是还有半杯水,而对悲观者来说,看到的是半空的,心里想的是只有半杯水了。因此乐观的人更有利于生存,看到生活好的一面。确实,人生中不如意事多多,高兴快乐之事较少,这就要求我们自己主动去找乐子,列快乐清单就是个有效的办法:平常有开心快乐的事记录下来,开始时没有几条,时间长了日积月累,就多了,不开心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心情就会好多了。四是不攀比少计较。每个人都是欲望的囚徒。有时候,我们想得越多,反而会失去越多,变得越来越不快乐。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人生本不苦,苦的是欲望过多;人心本不累,累的是索求过甚。人之心胸,多欲则宰,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心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岁月如梭人易老,何苦天天寻烦恼。活在世上一分钟,就要开心六十秒。攀比最宜引起不开心,是最浪费生命的事情(担忧、自怜、埋怨、攀比)之一,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实际上人生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一直在为我没有鞋穿而哀叹不己,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个没有脚的人"。其实很多人都比你不幸,但他们都开朗乐观地活下去了。不要把挫折当做一生的痛苦,慢慢来,你会发现还有它不同的意义。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普通人,只要把自己的事做好,并让自己快乐,你就领先大多数人了。人生也不可太过计较,太过计较的人,实际上大都活得不幸福,双眼死死地盯着生活,生怕错漏一分一毫的利益,每时每刻都在和别人攀比,因此惶惶不可终日,疲惫不堪。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朝着希望的方向发展,没有谁的人生完美无缺。该来的,挡不住;要走的留不住;是你的,不用计较,不是你的算计不来。五是不过闲有情趣。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说:"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生命的宽度其实说到底就是时间的宽度,就是我们在时间里所做的事、所想的问题。一个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对时间的利用效率相对延长我们的生命。人不能闲着,人一闲,就没有了目标和斗志,会变得越来越懒,就会想得太多,就会感情泛滥,所谓矫情屁事多,空虚寂寞冷。罗曼罗兰说:"生活中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百无聊赖简直就是浪费生命,日子在浑浑噩噩中虚度,越闲越累。俗话说身子不能闲,劳动把命延。忙碌是治疗所有神经质的良药,当你忙起来了,就不会有时间感伤;当你忙起来了,就不会有时间八卦了;当你忙起来了,就不会有时间自我膨胀了。其实很多毛病、很多麻烦都是自己胡思乱想在家闲出来的。如果你的身子和脑子动起来了,整个人的状态就会轻松很多。身体要动心要静,而我们常常是身体不动,思绪翻飞心不静。蔡澜说:"工作可以退休,自修总可做到老。喜欢的事,加以研究,夠他忙的。从种种问题中寻求答案,别的事就不必烦它。能得到的亲情,当成横财,就此而己"。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一定要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一定要有自己的真兴趣和真本事,不论雅俗,不论高低,只要自己喜欢,这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源泉。有趣的人才是懂得生命真谛的人,也是懂得享受生命的人。好看的皮囊千遍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皮囊每个人生来是什样就是什样,想改变可能很难,可灵魂的有趣却是可以慢慢培养和发展的,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就是有趣的开始。一个人什么兴趣也没有的是最可怜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他的位置,他只能任人摆布,任命运摆布。有趣是这个世界上的稀缺资源,有趣与读书多少无关,与挣钱多少无关,和身份、地位、男女、年龄、环境、条件无关。林清玄说:"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并在这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有生活情趣的人,从来不会因为身处低层而放弃追寻生活的光,而是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拥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透过生活的仪式感,追逐自己的初心,保持着生活的极简,找到自己快乐的源泉。作为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生存法则,像一棵普通的小草,扔在那里,就能在任何可能的夹缝中自我的生长。每个人的人生并不总是苦哈哈的,要"有条不紊地奋斗前行,舒展从容的恬静人生"。即使日子平庸无奇,我们也尽可能活出点味来。关键是要有所寄托,有所依靠,即便是一日三餐用点心,也可快乐自我愉悦家人。正如和菜头在《槽边往事》中说:"做菜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周旋在案板之间,火光明灭,可以什么都不想,什么也来不及想。我专注于内心完美的红烧茄子形象,在手下一点点靠近,心无旁骛。窗外的世界白云苍狗,而在厨房的方寸之地,我是绝对的君王"。你看,快乐是很简单的!六是身干净心清爽。村上春树说:"肉体才是人的神殿,不管里面供奉的是什么,都应该好好保存它的坚韧、美丽和清洁"。老舍说:"人活着,要有情趣而且干净"。杨澜说:"没有人有义务,必须透过连你自己都毫不在意的邋遢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容貌乃天成,但干净整洁的外表,却是后天可以改善的。注重仪表的人,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地自己收拾得整洁干净,保持落落大方的举止。这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一个人什么时候都要让自己保持干净、整洁,让人感觉清爽舒服,不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裕,不论你是青春少年还是银发老者。干净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不需要满身奢侈品装饰,而是对自己的外在讲究用心。把自己收拾得干净利落,对自己的形象认真负责,尊重别人的同时取悦自己。常常见到欧美银发老人穿着发型十分讲究,让人感觉年轻许多、气质飘逸,优美雅致,着实令人羡慕。国内也常见到,尽管经济条件窘迫,就是穿着补钉衣服也把自己收拾得干净利落,使人感到顺眼舒服。一个人干净与否、清爽几何,古往今来都是其外在素质的重要标尺。俄国大文豪契诃夫说过:人的一切都应该是干净的,无论面孔、衣裳,还是心灵、思想。说一个男人干净,除衣着服饰外,是说他为人坦荡,没有阴暗、算计、背叛、两面三刀、曲意奉承;说一个女人干净,除了数致的外表外,还指其内在品质,安守本分,不招惹是非。当今年轻人尊奉"精致穷",就是虽然赚得不多,但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追求精致,为了自己所向往的生活和喜欢的东西受穷,也要穷得明明白白,也要活得开心闪亮,也要过得精致,值得中老年人学习、借鉴。

            向死而生,就要从容面对疾病。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即便是坚固如钢铁的汽车也会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何况肉体凡胎?除了科学规律的生活、加强日常精心维护外,重视身体上的任何毛病,及时对症治疗是重要的。不管什么疾病都要第一时间治疗,第一时间预防,以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特别是很多年轻人,不要以为身体好,扛得住,对很多小病小灾都不重视,只要日久天长年纪大了,疾病就会集中爆发出来,这个时候可能为时已晚。茨威格说:"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总以为疾病和死神只会光顾别人"。人的健康有三个层次,一个是身体层面的健康,主要是人体器官、组织、五脏六腑,也就是器质性的疾病;二个是心理层面的健康,比如一个人五脏六腑都好,能吃能喝,就是整天郁郁寡欢,唉声叹气,天天生气,也就是心理方面的疾病;三是灵性方面的健康,比如有些人身体和心情都好,就是整天神神叨叨的,喋喋不休,就是灵性方面出了问题。我们患了病,既要求助医学积极治疗,更重要的是还是要平时努力提高自己的免疫力。毕竟医学只能暂时解决你的病痛;先进的设备、进口的药物,不能成为你的保护伞。只有尊重自己的生命,克制自己的欲望,才能让自己的生命更安全、更有质量。医生只能帮助我们解决一时的病痛,健康最终还是要靠自己。最好的健康就在生活中,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疾病的最好疫苗,最好的医生还是自己。而医生的职责,不是延缓死亡或者让病人重回过去的生活,而是在病人和家属的生活分崩离析时,给他们庇护与看顾,直到他们可以重新站起来,面对挑战,并想清楚今后何去何从。手术台上死过一回的人,以及地震后从废墟中扒出来的人,更容易看淡。西方人常说,知死方生。知道生命的限度后,面对疾病以至死亡,人才能明白这世界上生命最珍贵,健康、亲情、友情,这些东西的价值远远高过功名,高于财富,高于一切身外之物。

            向死而生,就要坦然接受死亡。人一生的自然规律本就是生老病死,都是我们无法拒绝的宿命。相传六祖惠能禅师弥留之际,众弟子痛哭,依依不舍。六祖气若游丝地说:“你们不用伤心难过,我另有去处。”“另有去处”这四个字,发人深省。惠能把死亡当作了一段新的旅程,这想法不但豁达、开朗,而且把生命在时间空间的价值继续延伸了。人们常说要好好活着,但从来没有人好好死去,其实优死也是一个人享有的基本权利。然而现实生活中,活着的人对于"死亡"天生就有一种抗拒和恐惧。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病人和家人都希望奇迹出现,国内不见效,很多人辗转万里出国治疗。对于出国就医热,美国杜克大学一位研究癌症生物的博士说:"我接触到的出国就医的人,绝大部分都没有必要来。因为病人情况已经很糟糕了,还要长途折腾并花费数百万元"。在中国,每年上百万癌症患者,多数是在各种治疗中花费掉一大笔家庭积蓄后死亡。据统计,一个人去世前最后一次的治疗费占该人一生总医疗费的80%以上。临终医疗背后,是"死亡文化"的强大影响力,人们重视"生",各种孕产手册、月子中心、讲座,全都围绕"优生优育",很少有有关"死"的相关教育。人生有很多自己做不了主的事情,出生是最开始的一件,死亡则是最后的一件。换个说法,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死亡是人与人之间最公平的事,你活得再久、再想活多久,死亡都是最给归属。面对死亡,面对无法逆转的局面我们当如何处置呢?一个人不能决定自己的出生,那是否能决定自己的死亡呢?也不一定。当代医疗技术有能力延缓死亡过程,未必一定是福音,也可能是"活受罪""昂贵的刑罚"。君不见,临终前的癌症患者癌痛难忍、全身插满各式导管,生不如死,尊严全失。临终专家指出,无论延长多久,生命最后几天的模式以及我们实际死亡的方式,一如既往。《最好告别》作者何图.葛文德说,在一场无法获胜的战争中,最好的将军不是战斗到全军覆没,而是既懂得怎样攻取而赢得领土,也知道无法制胜时如何投降。而临终关怀就是一种专注患者将要逝去前,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并不是一种治愈方法,目的只有一个,让病人有尊严的离去。让病人有尊严地、自主自己生命而离开人世的莫过于安乐死。尽管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还存在法律障碍,但不妨碍它成为不可逆转死亡的那些人有尊严逝去的好方法,只不过尚需时日。死亡面前,其实有万千道门,走入不同的门,意味着以不同的方式在人生舞台上谢幕。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王磊,身患胰腺癌,不顾病躯,一边听从专科医生抗癌治疗,一边坚持参与对疑难病人会诊,在有限生命里,直面死亡,最大限度减少病人的痛苦,直到2019年6月23日去世前依然是边治疗边工作。他说,如果一个人对于即将发生的事情无法接受,只会令自己和身边的人很痛苦。人生如旅途,已准备好做那个提前了一点下车的旅客,尽管最后面临的可能是坏结果,但是在真正倒下之前,仍然要做自己命运的主宰者,要让每一天过得有意义。

            余华在《活着》中说"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快乐,也没有什么比活着更艰辛"。生与死,谁都逃不掉、看不透,但我们有适应和处理的能力,就算无法掌控,也因为对生与死的探寻,去寻找人生的意义。我们控制不了时间,也控制不了生死,唯一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心态和心情。向死而生,我们要关注今天,因为你现在的每一天,都是你生命中最年轻的一天,你不需要追赶任何人,只需要在自己的时空里,不滞于物,不困于心,不乱于人,过好每一天。把每一个黎明看作是生命的开始,把每一个黄昏看作是我们生命的小结。我们倘若时常想起死亡,想到每天都有那么多人死去,而自己能健康地活着,一定会感到生命的可贵和生活的可爱,再难处理的事也会变得轻松,人也就会豁达、超脱起来。人只有面对死亡,想到死亡,才能真正冷静理智、大彻大悟、叩问生死,思考人生,超越自我

            每一个人都是一本书,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我们虽然无法改变封面前(尽管我们出生父母亲人设计出了各式封面图案)和封底后(尽管我们去世后子女亲友极尽哀思,极尽隆重)的事情,但书的厚度、书里的故事,我们都可以自由书写。毕淑敏说:"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的意识便在于我们要努力赋予它的意义"。面对死亡,我们都要补修学分;向死而生,能让我们的生命更有激情、更有意义;向死而生,让我们尽情书写人生的瑰丽篇章吧!

       

                    我的生死观

            田维说"每一次睡眠都是一次死亡,当我们醒来,便是全新的生命"。人生有很多是自己不能控制或做主的,出生和死亡即是。年过五旬后对死亡的接触催生了自己的观点。

            人们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走,人生再无归途。而在我刚刚成年尚在读书之际,1984年12月16日母亲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了,随后婆婆饶正秀去世,1997年8月2日父亲突发脑溢血送当阳市医院抢救无效去世,之前舅舅因病去世,只有姥姥是无疾而终。

            2010年3月31日晚,交通学校同学姚江峰在枝江市五柳公园内溺水,骤然离世;妻子大伯的长子王勇在其父去世当年于2018年3月27日在红安县八里打工遇交通事故突然去世。正值壮年的生命因意外突然逝世,让人感叹人生无常,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

            活着,就意味着和苦难并行,走走停停,挣不脱,甩不掉,且行且珍重。在我五十余年的人生中除年幼走失一次外,也有两三次与死神擦身而过:第一次约在初中期间,父亲回村在村里预制板厂工作,一天傍晚,我到村里预制板厂等父亲一起回家,收工时帮忙收工地上的电线(花线),用手把花线在手上收成环状,却不知电源并没有断开,其中一处花线外皮破损导致漏电,380伏的工业用电把我打得一声大叫,才连忙关了电源,而左手掌被电击伤,留下永久的疤痕,这是我经历的最凶险的一次。第二次大约在高一鉴近暑期,天气很热,放学回家途中,在沮河原星二河段,下河洗澡降温,突然脚陷下一河沟中,水深一人多,呛了几口水,拼命挣扎才回到浅水区。还有就是1985年暑假,与大哥三弟三人拖一板车到山上割茅草,正午气温太高,突感中暑,在休克前要求大哥把我移到树下、解开衣领,去找水来喝,才没有出现严重后果。

            1986年参加工作一直承担交通事故处理工作,到2007年离开交通事故处理岗位,全县因交通事故死亡超过400人,我直接参与处理的超过280人,深刻体会到在意外面前生命的脆弱,几秒钟的事故令人阴阳两隔,给生者留下无尽的悲哀和伤痛。长年从事交通事故处理也让我更加谨小慎微,对驾驶摩托车、汽车等高危险的行为敬而远之(加之高度近视等客观),在乘车、走路时保持较高的警惕性,让自己尽可能远离危险境地。

            人一辈子第一件做不了主的是出生,而死亡则是最后一件作不了主的事(当然决意自杀者除外),也就是说在死亡之前,还有一个又一个的"关卡",比如健康、疾病等。

            关于健康。一个人的健康,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它还关系着一个家庭的每一个成员,牵扯到每个人的精力、时间、金钱、感情、心情等,因此保持健康是一份责任。岳父自2013年5月初二次脑梗中风以来,逐渐丧失自理能力,吃喝拉撒睡都需要人照顾,岳母与其长女王明丽自其卧床来,从来没有轻松日子,为了照顾,王明丽在县城搬迁后也不能到渔洋关工作,拟定到西安一游也不可能成行,经济上也多有拖累,尽管照顾的人心神疲惫,无从轻松,但最不值的还是岳父本人,生活需要照料,尊严与自由不复存在,最大的苦还是要病人本人承受,可见健康根本就不是一个人的责任。正如经济条件越差越要重视人寿保险一样,我们普通大众更要重视身心健康,道理很简单,本来就没有很多钱,在保障基本生活之后,没有多少钱生病去医院"消费",看病更显得贵;没有什么特殊资源去找名医,治病更显得难。普通人终其一生,发不了大财、当不了像样的官,唯一的就是有点时间,再不搞好健康保养,到头来是一头也不头。《我不是药神》中那位大妈在病中哭泣:"我病了三年,药吃了三年,房子吃没了,家也被吃垮了"。只有进了医院你才知道,健康才是最大的财富,而用健康换来的所谓财富自由,是多么的可笑和不堪一击。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健康平安是易碎品。锻炼身体不是为了长寿,而是保持自己身体有个较好的状态,少得病,少花钱,人的心情也好多了。通过健身,成为一个身心健康、自律自爱的中年人,就算不为惊艳四方,也是证明自己和岁月对抗成功的小小骄傲。生命在于运动,我向来喜欢运动,年轻时坚持打篮球,过了50岁后改为健步走,从2016年3月1日开始使用小米运动手环计步以来,一直坚持完成每天步行一万步目标,几年来,坚持不懈的健步走,体重稳中有降,大肚腩也消了不少,原来的"三高"指标也基本恢复正常了,人的精神状态改善了,自信心增强不少,身体素质也有改善,感冒少了,即便感冒了,三四天就可好转缓解。其次人要保持干净。一生学吃饭,两世学穿衣。饭要好好吃,衣要舒服穿。一方面保持皮囊的干净。每个月理一次发,短发;一到两天刮一次胡子;每天洗两次澡(早锻炼后及睡觉前);热天每天换洗一次内衣内裤,冬天两天换洗一次;衣服多为警服,规范穿着;站立坐行拒绝"葛优躺"。干净整洁,远离油膩男形象。另一方面,尽可能保持灵魂的干净。为人处事坦荡、简单,诚信守诺,真诚待人,不勾心斗争,不使阴招阴手,不背后说三道四,不怨天尤人,自己开心快乐,相处的朋友同事也简单轻松。再次,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好心态是一剂良药。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要经历无数的磨难、挫折和坎坷,要正确对待:出现的都是对的,该来必然要来,躲脱的不是祸。以平常心对待,不滞于物,不困于人,不乱于心,看淡身边小小的清欢,既可保持自己较好的心态,对身体健康也大有好处。说到底,人一辈子活的就是一个心态。最后,还要学习、了解、掌握必要的健康保健知识,在衣食住行玩等方面适度,不能死于无知、无畏。

            关于疾病。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人总是心存侥幸,特别是年轻时,总觉得患癌之类的大病是小概率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不断地用"忙,累,没时间"等当作借口,姿意挥霍青春,践行鸵鸟思想,使我们的身体埋下各种隐患。而随着身体开始走下坡路,要想保持较为理想的身材,就需要比年轻时多付出几倍的辛劳。我们除了积极参加运动健身外,随着年纪越大,要重视身体检查,针对不同年龄侧重开展体检,防微杜渐,以免小病拖成大病。平时也注意倾听身体的呼唤,身体不舒服及时诊治,不要存在无所谓心态。再就是病了,积极治疗,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放下心中郁结,积极配合治疗。对已经患上的慢性病,要学会与疾病共生,千万不要觉得生了病就要死了,要学会保养,也可带病长寿。

            关于死亡。黄永玉说:"人生就是这样,又不是你一个人死,别人都不死,年年都死这么多人。我活一天干一天活,死了怎么办呢?跟真正的人民群众在一起,把人送到火葬场,骨灰呢就不要了。你留一个骨灰在家里,你儿子对它可能还尊敬,你孙子可能还稍微有点珍重,你重孙子把它扔到哪去就不知道了。"尽管现代医学已经非常发达,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无法治愈所有的疾病。因此当死亡成为必然结局时,人应该静美、有尊严地离去。从这点讲,我是赞成安乐死的。遇到不治之症时,无法忍受的疼痛、痛苦让人生不如死时,在选择跳楼、服毒等方式时,安乐死既可以给死者以尊严,也让家人的伤害轻一些,尽管目前不是主流,但形势的发展谁说得清呢?从另一方面看,重病卧床、迁延数年,病人与家人都苦不堪言,意外事故骤然离世也胜之许多。报载一名曾公派留学、工作欧洲的老人回国后,患上晚期肺癌,选择综合治疗,配合医生,与医生无障碍交流,把病房变成特殊的房间,按自己的喜欢装点病房,放弃化疗后,仅接受止痛和对症姑息治疗,请求医生临终不做任何抢救,不做任何无谓的治疗,如果出现痛苦,请帮助她使用镇静药和止痛选择睡眠,消除谵妄、烦躁,最后老人在睡眠中平静地离开,留下的是她的优雅和从容......。

            关于善后。人生这本书翻到封底,也就谢幕了。中国人常有薄养厚葬的情形,活着的时候远没有逝世后葬礼那样风光。要真正践行厚养薄葬,火化后树葬、花葬等文明、环保葬礼值得提倡,人死如灯灭。土葬(棺葬)不仅占了土地,时代久远无人祭奠成了无主墓, 这样看来,当阳等平原地区公墓集中安置就环保多了,几万人住在一起也热闹多了。

            即使身处人生暮年,生存也不是首要的,生活才是。人生不易,所以我们才要好好照顾自己,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去爱那些爱着我们的人,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有余生去看最美的风景,也才有可能健康地老去。当我老了,不自曝自弃、敷衍度日;不给自己添堵,胡思乱想;不倚老卖老,给家人添麻烦。当我老了,时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面临喜怒忧思悲恐惊,加强修养,宽宏大量,遇事不躁,不整天愁眉苦脸、惶惶不安,心静志安,过好干净体面的日子。当我老了,保持适度运动,强身健体,定期体检,小病不拖,积极防范;远离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不健康的食物,规律作息,规律生活。当我老了,要有自己的爱好和生活,学会清零烦恼,多给自己增添生活的乐趣,富养自己的精神。

            最后,借用一段网上段子结束这篇长文,开心一笑莫当真,该咋就咋寻开心。"谁能说得清,谁又能讲得通:都心舞蹈能长寿,跳舞的陶金36岁走了;都说早锻炼能长寿,天天在中央电视台教大家早操的马华36岁走了;都说信佛能长寿,向佛的陈晓旭42岁走了;都说唱歌能长寿,歌手姚贝娜、叶丹、臧天朔、布仁巴雅尔分别于30多、40多、50多岁走了;都说笑能长寿,一辈子幽默、说笑话的侯耀文、笑林都是50多岁走了,李咏才50岁也走了;都说勤动脑、多动手指能预防老年痴呆,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动脑动眼动表情,动手动脚动全身也痴呆了......。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要随意改变自己,不要刻意为难自己,不要信这信那,不要这也不敢尝、那也不敢吃。我们都到了这个年纪了,随心所欲,淡泊从容,自由自在地生活吧!新孙子兵法:没有孙子盼孙子,有了孙子成孙子;不见孙子想孙子,见了孙子怕孙子;小孙子吃喝拉撒睡忙坏了老孙子,老孙子手忙脚乱还照顾不好小孙子;小孙子哭闹急坏了老孙子,老孙子不知怎样能哄好小孙子;小孙子入园入学还离不开老孙子,老孙子腰痛腿酸还得接送小孙子;等小孙子长大了,老孙子也趴下了;这时老孙子想见小孙子,小孙子忙这忙那没空去看老孙子;老孙子只得含泪离开小孙子。人生三大桌:出生时摆一桌,结婚时摆一桌,死的时候摆一桌。第一桌不会吃,第二桌没空吃,第三桌别人吃,妈的,一桌也没吃。好好珍惜现在拥有的生活,该吃吃,该喝喝,遇事别往心里搁。喝喝茶,泡泡澡,舒服一秒是一秒。"

            易朽的是生命,似那转瞬即逝的花朵;然而永存的,是对生的激情。每朵勇敢开放的花,都是一个面对死亡的灿烂微笑。死是生的结束,也是另一个生的开始。人生如白驹过隙,生命如惊鸿一瞥,一个人看透了生死的意义,看清了生命的价值,生如夏花,善其生者自然能善其死。 把每一天都当作是最后一天来过,永不慌乱,从不冷漠,也永不装腔作势——这便是人性的完美境界。我们在谈论死亡,就是为了获得当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向死而生,实践美丽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jybz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