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无睡眠,
徒步85公里(实际89公里),
从诸城桃林镇,到青岛金沙滩,
如果只是一个自我,
还真的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果85公里,每公里比作1岁,
人生走到85岁,还能有一伙人,
继续一起向前走,那该多幸运。
人生众多不测,唯有一路向前,
人往往为自己寻觅太多后之由,
“没有准备充分”,“起点即落后”,
起点又怎能决定你的人生终点?
1、人生起点不决定终点
40多个生命结伴长途跋涉,
往往中途即有离别与散落。
前十公里,虽统一要求缄默,
也因此速度略快于通常徒步的配速,
其实从0岁到10岁,正是多话年龄,
我们开始经由自己独立认识世界,
尤其是身处一个新的陌生环境里,
五蕴皆开,认识世界,启动自我,
心理学有调查,人有多个自我(至少七个),
快乐,忧愁,愤怒,自责,邪恶,……
(建议你看看《头脑特工队》)
这些自我既是我,又都不是我,
我们通过感受世界,启动每个自我,
所以,每个人的世界
就是其多个自我的混合投射。
人生或起点相同,或起点不同,
然而后续的每一步,
都来自每一个自我的意识与潜意识创造,
能走出什么样的人生旅途,
能看到什么样的路边风景,
能得到什么样的自我成就,
只取决于每一步启动了怎样的自我。
其实,终点是由一个个新的起点组成,
一步一脚印,一步一风景,
一步一迷茫,一步一坚毅,
一步一追悔,一步一向往,
每一步的身心状态,
只与你的多个自我息息相关。
你的终点是到50公里处(50岁),
亦或是60公里处(60岁),
或者是85公里处(85岁),
能走多远,能走多久,
与起点并无绝对关系。
我们经常说,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
一群人才能走的更远,
在我看来,每一个人都有多个自我,
本来就是多个自我在一起行走,
有些脚步,需要抽离看到,
看到当下的累或痛,
看到当下的放弃与再坚持,
都是哪一个“自我”在作祟?
与其说“抓鬼”,
那鬼就是你的其中一个自我。
所有的自我相伴到终点,
走多远?走多久?你的人生有多宽?
只与你有关,不在于起点高低,
甚至不在于与你同行的人多人少谁来谁往。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周围陪伴同行的人,会激励你的一个自我,也会懈怠你的一个自我。
激励,还是懈怠,也只与你有关。
我在你内心“无人区”终点等你2、要坚持到终点,首先接受自己不能坚持
最近看到一段文字偶有启发,如下:
我们经常说高水平做事(如坚持85公里)就是在各种矛盾中把握一个恰当的“度”。
第一个矛盾是“无为”和“成功”。越想做到无为,就反而越不是无为;你放松不去想它,反而能做到无为。如冥想一样,你越想要专注,反而越难做到专注。你不刻意追求成功,反而能达到成功。
第二个矛盾是,最需要专注某事那些人,恰恰是最不容易进入专注状态的人。那些想法繁多,总是想这想那的人,他们对思想和情感的控制能力相对较差。所以他们更难以做到专注当下每一步。
第三个矛盾是,你越是拒绝某个想法或者情绪,你越要和它对抗,你就越受它控制。就好像走到20公里处,脚疼,你越想,它越疼,但如果你承认脚疼,选择接受事实,你反而能跟它保持距离(抽离)不受影响。你越要把它推开,它反而离你越近,而当你接受它,它反而控制不了你。
第四个矛盾是,你越是了解“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都是情绪在控制人”这个道理,你就越能不受情绪的控制。也就是说,如果你一上来就说我能控制我自己,那你就控制不了你自己;你要是意识到自己控制不了自己,你反而迈出了控制自己的第一步。
这几年,偶有跑马拉松的经历,
所以,身体对长跑,长走有些许适应,
然而就在60多公里处,偶一咳嗽,腰开始疼,70多公里时,更是脚底板开始不由自主的触地反射,肿胀的不想触地。
我选择接受,站在或坐在一旁,看着这双脚,它们该疼啊,非专业,走这么久,不疼才怪,“哇塞”,疼的算轻的了,给它们泡个热水澡岂不乐哉?渐渐的,它是它,我是我,惰性与放弃的自我会抽离出来,必定这脚就是脚,不是我的全部,或者说就是我的工具,那就善待它们的同时给些期望,继续为我所用吧。
你留意,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硬撑着,不肯“认账”。
我们要承认自己的确缺少锻炼,的确缺少日常的呵护身体。
我们还要承认我们会很难坚持(不等于坚持不下来),于是就快乐的接受吧,反而轻松的往前再走走啊。
接受当下的状态,不等于就此了断。
我在你内心“无人区”终点等你3、最后10公里“无人区”,召唤在前方,问题变资源
我常说,NLP业内有两个派别,
一个是“问题派”,总能看到你自身的问题,问题越来越多。
另一个是“资源派”,总能看到并开启问题背后的资源。
问题之所以能变成助力的资源,在于有一个使命召唤一直在前方。
我不知道很多同伴对此次行动,是否设定了自己的召唤。
我的确设定了一个,那很简单,
就是“我要,我要85公里的人生体验”,无它。
所以,每一个中间过程,或与伙伴搀扶同行,或与搭档鼓励向前,或者迷雾中走着小憩,或者大路上货车呼啸而过,或者路遇车祸,或者最后10公里恍惚无意识……
其实,快到极限,我有一个感受,
嘴里哼着的小曲没有一句在某个调上,想着“让我们荡起双桨”,哼出来的不知所云;
路遇骑自行车的人,会情不自禁的大喊,“下来给我骑”;
眼瞅着前面转弯就要到了,却始终走在直行的路上,那一刻,时间似乎凝固,干走不动……
如果说这一全过程中可变为助力的资源,有这么几个:
第一,20~25公里这一段,我们几个拖后了,给我最大支撑的是几个人并排拉手前行,暖和而有力,尤其还有牛二和牛肉。看来,带上三两个伴儿,和牛肉和小酒还蛮有利于以后这样的行动的。
第二,与临时搭档一起向前,经历了20公里左右从最后到第一梯队。彼此照顾,搭档“死党”的核心作用是在对方要休息/放弃之前,你就能主动提出前行的一个小目标,需要对方支持你达成,你发现,这时候ta反而不会轻易先休息。
第三,最后10公里,似乎穿越无人区,因为周围的形形色色已与你无关,或者你根本无暇顾及,这个“无人区”,只有你和多个自我,还有跟你一样的搭档。
是的,“无人区”,不只是在遥远的无人区,它就在你心里。
期待下一次与你相约在终点,
我在你内心的无人区终点等你。
我在你内心“无人区”终点等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