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我买个东西送给自己,这不叫礼物。
如果你问我自己想要什么,你再买给我,这不叫礼物。
如果我为了回报送你一份礼物,这也不叫礼物。
如果我为了巩固关系送你一份礼物,这还是不叫礼物——嗯,这叫收买。

如果我买个东西送给自己,这不叫礼物。
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里,讲述了一对新婚夫妇的故事。
年轻的姑娘最宝贝的是她的一头长发,年轻的小伙子最在乎的是他那块漂亮的怀表。
他们很穷,但都想送给对方最好的圣诞礼物。
就在圣诞节的清晨,丈夫把礼物送给了妻子,那是一套昂贵而美丽的梳子。
妻子问他哪里来的钱,他说自己卖掉了怀表。
妻子木然地拿出自己的礼物,那是一条配怀表的链子。
丈夫问她哪里来的钱,她说自己卖掉了长发。
这样为对方付出自己最心爱的东西来赢得欢心的感情温暖吗?
当然初读都是对的。
仔细想想,一个失去长发的人得到了一套梳子,一个卖掉怀表的人得到了一条表链,他们都没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如果他们更理性一些,结果就会变的更好吗?
如果他们特别理性,就会询问对方想要什么,然后动用共同财产一起购买。
当然,互相给钱也可以。
还有个更好的办法——既然有钱就能买东西,那么自己给自己花钱买东西就好了呀!
但这样一来,根本就不存在礼物了,这种行为只能叫自我购买。
满足自己的自我需求。

如果你问我自己想要什么,你再买给我,这不叫礼物。
每到双十一等网购节时,铺天盖地的各种截图出现在各大社交平台。
姑娘们细致地把自己购物车里的所选物品一一罗列 :口红品牌乃至色号,包包款式和颜色,一些闪闪亮的饰品。
一夜之间,大家都公认:会帮你清空购物车的男人是真爱。
首先,想要的东西是自己挑选过的,是完全符合自己心意的东西(暂时来看,物质类的东西总会有新款)。
第二,这些东西是平时自己不太舍得买的东西,不然跟买菜一样,每天都能在桌上换着新菜品,为什么还要等过节有促销活动。
显而易见,是希望有人来送,而不是自己掏荷包,这也是罗列清单和准备说辞的动机。
对于对方(也就是男生)来讲,这种行为代表着什么。
有利可图。
省时间。
不必挖空心思去揣测对方的心意,甚至有人会去偷偷翻女友和闺蜜团的聊天记录,都聊到了哪些东西;淘宝购物车里又收藏了哪家店哪件新品;各大社交平台提到过或点评过的东西。
综合数据,选择礼物。
而这时所有需要去费时间搜寻的答案就明明白白摆在眼前,不知道有没有在考试前看到答案,最后选择放弃“参考”一下答案的正气之人。
没有雷区。
直男的审美确实是这个世界上很难去理解和训练的神秘物种,就像女人的心思一样,永远猜不透脑回路。
在收到不满意的礼物之后,只会有两种反应:表示很失望和假装十分满意。
前者受挫的是送礼者。
兴冲冲地拿着一份精心挑好的礼物送到对方面前,只见脸色一沉,不耐烦地收过,随手丢到一边,犹如当头泼一盆冷水,内心受挫。
后者憋一肚子气的是收礼者。
拿人手短,既然是礼物就不能败人兴头。这是基本礼仪。
可是又实在不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对于女人而言,不喜欢的东西再好都是废品。
满怀期望,期待了好久“他会送我什么呢?”,答案揭晓的时候,热情一下子就退去了。
综合来看,这样明朗的方式实在是再好不过。
送出者省时省心,收到者满足满意,共赢。
可是这样一来不就变成了 “如果你问我自己想要什么,你再买给我,这不叫礼物。”了吗。
因为没有意料之外,而惊喜就是存在于这种不确定性中。
礼物不仅仅是一方将某种经济资产转移给另一方,这就变成付账了。

如果我为了回报送你一份礼物,这也不叫礼物。
古来常讲一句俗语:礼尚往来。
一直以来很难理解一件事情:份子钱。
送来送去的份子钱。
还有一种东西叫“礼簿”。
张三李四,来往数目,权衡关系。
既然送出去的迟早要回来,既然收进来的迟早又要还回去,那这种浪费时间的“交易”一直存在且经久不息的理由在何处呢?
大概是还没有一个人开始断绝这种行为吧。
收款付款,不是一次性交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数目和次数。
两年前两百块钱就算“看得过去”了,现在送礼写上两百块钱好像自己感觉都“臊得慌”。
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来权衡当前行为的具体情况。
名目众多。
最常见和重要的是升学宴,结婚的喜宴,老人的寿宴,还有乔迁之喜。
再加上零零碎碎的满月酒,升职宴,百天宴,生日宴,老人西去,老人西去还有一周年三周年,各处都是。
有的家庭一年里可能没有一次举办宴席,有的赶上了一年好几次。
还上了该还的,总不可能就此打住,以“已经还清啦!”就不去了吧。
还是得去。
第一个开始声明自己不再参与这种活动的人,他会有什么样的经历。
首先,要把礼簿丢进垃圾桶里。
断绝收回之前单边付出的所有条目,没有查询,任他再有多少可能成为意外收入的可能都放弃,除非过目不忘。
得一遍又一遍地跟人解释自己的行为,毕竟做这件事儿的人不说没有至少难见。
自己的初衷,坚持到现在的成果,以及要将这件事情进行到多久,要不要向身边人推广,好奇的观众总有问不完的问题。
冒着得罪人的风险,被人看成“这人怎么这么不会来事儿?”
将自己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那么,下次我是去呢,还是不去呢?
去了不送礼,得罪人;不送礼就不去,“你是不是看不起我?”这样的想法也不是没有。
随大流也不是没有好处的,至少看起来不另类。
所以,如果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首先要舍弃自己的预期收入,二要有巧舌如簧的口才,还得有超然物外的心境。

如果我为了巩固关系送你一份礼物,这还是不叫礼物——嗯,这叫收买。
想起来一个故事里的情节。
丈夫给予了一个落难的人某些帮助,妻子对此十分不解。并且责怪:这有什么益处?
夫妻总是熟知对方的习性的:丈夫不是平白无故就发善心的人,以利益为首才是行事风格。
丈夫对妻子的浅薄嗤之以鼻:现在他是落难了,可我敢担保,不久他肯定重会回到以前状态。到那时候,还愁拜托他的事不答应吗?
第二个是一个老人的故事。
老人生病,住进医院。医生和妻子都告诉他只是虚惊一场,一切都好,观察几天就无碍。
从住院起就有不少人来看望,后来简直是络绎不绝。好些好久没来往的人也来了,病房里就没安静过。
老人却一点都不高兴,反而满面愁容。白天来的人越多,晚上越是想心事睡不着觉。
没过几天,老人的儿子从外地赶回来了。老人拉过儿子,偷偷问:“你老实说,我是不是没几天了,一个个的都来了。”
儿子拍拍老父亲的手,“爸你放心吧,你这次真没啥事儿,我要调回来啦。”
两个故事,不言自喻。
单纯地为了有利所图而进行的帮助性行为,不是礼物,是目的不纯的投资。

最好的礼物是惊喜,是我们明明没有伸手去要就有所收获,是让我们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巩固,这比我们的个人需求重要得多,而这些都是靠理性思维所不能做到的。
那么难点在哪里呢?
难点在于我们要怎么去思考这件事情。
如果我们盘算着送一件不喜欢的礼物给对方,那就真变成一份糟糕的礼物了,不过这可以变成万圣节礼物。
中国古代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说法,表示礼物的价值在于送礼者的善意和心意,而非礼物本身的价值。礼物不需要太贵,只要表达了心意就可以了。
但如果我们一边逛着商场一边想“买什么其实也无所谓,只要我有这份心意就好了。”
那也不行,好像怎么想都不行。
只有不去刻意地尝试,我们才有可能送出令对方满意的礼物,且自己内心也并不受到谴责。
当我们以理性来思考送礼问题的时候,就会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因为我们既不能去想这个问题,也不能去想“去想这个问题”,更不能不去想这个问题。
看来这确实是一大件难事呵!

清明时节雨纷纷。
她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