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学习到的做事方法论,做事情的三条边,在谷歌新进工程师入职也会培训的内容。
如下图,像一个大写Z字,上下各两根线,中间一根斜线相连,斜线下面粗上面细。
做事不能不知的三条线下面一条线是基础,可以把它称作基线。
可以理解为人类所掌握的知识,或者你所掌握的知识。当然对于不同人来讲,这条线的高度是不同的。对于一个专家,他的基线就很高,对于一个刚入门的从业者来讲,基线就很低。对有的人来说是常识性知识,对有的人来说是高深莫测的新知。
我们所有的工作,都应该建立在这条线的基础上,而不是从基线下面开始做起,这一点很重要。
记得小的时候看过电视里播放的农民发明家,那时候觉得这些人很厉害,但是长大后,才慢慢明白为什么民间发明家花了一辈子时间搞出来的发明,除了让人家笑话,看个热闹,而不能产生实际价值?因为他们的起点远远低于这个时代的基线。
比如今天同样是造飞机,一个专业的制造飞机的团队,基线可能有五层楼高。一个北航发动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基线在地平线上,一个农民发明家的基线可能在地下室五层。这也是为什么现代的农民发明家耗费不菲积蓄,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做出来的东西不能够产生真正的商业价值。
而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基线。大学毕业,比中学毕业,基线就高得多。对于毕业的人,为什么还要不断参加培训和学习,也是为了提高基线。我们知道了基线的重要性,基线能垫起我们的高度,我们看上面的那条线。
上面那条线,那是理论的极限,是无法突破的。
可以理解为这个世界的规律,造物主创造这个宇宙时留下来的,比如光速,比如绝对零度,又比如能量守恒定律,数学上的很多极限,都是如此。我们做事情也是一样的,都有一个边界,一个极限。知道了基线,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知道了极限边界在哪里,才不至于胡干,蛮干。
在工程上,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的一个差别在于是否了解极限的存在。
讲个例子,为什么火电厂或者轮船上使用的涡轮蒸汽机的效率,到60%多以后就无法再提高了?因为不论工艺上如何改进,蒸汽的温度是有限的,热力学上的卡诺定理限死了特定蒸汽温度下发动机的效率的上限。
有这个理论基础,做事就不至于异想天开,也不会问出为什么蒸汽机的效率到不了90%这样的傻问题,当然更不会胡来。
当然,有了基线,知道了极限还不够,还需要有一个能够扶着向上攀登的绳索,或者说阶梯。
第三条边就是向上攀爬的绳索或者是阶梯。需要把目标拆解成具体的行动步骤,并专注其中。
比如说修建鸟巢式的建筑,这件事在20年前全世界都做不到,因为那时的基线太低,那时的技术还不能进行超大型规模的钢结构施工。北京奥运会前,建筑鸟巢的基础是有了,但是怎样把鸟巢从图纸变成现实,就是需要扶着一个绳索往上爬了。
工程师和科学家有一个不同,科学家常常是告诉大家这件事可以做,但是工程师要明白怎么做。
据鸟巢的总工程师李久林先生讲,这件事并非一个简单的施工建设问题,而是需要一套从建筑工程勘察、结构设计,到施工过程,加上施工技术管理和科技研发管理的一整套可行,而且高效的方案,这些方案就是我在刚才那张图中画的连接基线和上面极限的那条往上的斜线。
为什么下面画得粗,上面画得细呢?因为靠近基础的部分,全世界做的人很多,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很多,而越到上面,越接近有难度的目标,常常就没有太多的道路可供选择,甚至很多道路要靠自己探索,因此就越画越细。
这是工程师做事的方法论,普适性很高,也可以适用于每个人的工作中去。
这三条线很好理解,很多人上下两条线都不欠缺,难的是第三条线,很多人缺乏找到第三条线,并且沿着它上升的本事。
找不到前两条线,是蛮干、傻干,找不到第三条线永远只能纸上谈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