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赞你的人,多半是与你相似的人,而你也同样会称赞与自己相似的人。
若非同道中人,是无法理解其真意的,也不知其善恶。而称赞与自己相似的人,还能令你有被认同感。
人有不同的层次,理解与称赞,乃至委婉方式出现的自我认同,都是在同一层次的人中进行的。
——《快乐的知识》
欧阳修在《朋党论》中说:“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讲的也是这个意思。人们在交往中,如果发现彼此志趣相投,自然会成为知己朋友;相反,如果随着交往的深入,发现双方的价值观有着天壤之别,即使彼此已经非常熟识,也会因为这种观念上的差异而分道扬镳。
管宁和华歆在年轻的时候,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经常一起吃,一起住,一起读书。有一次,他俩一块儿在地里锄草,管宁挖到了一块金子,但他却一点也不在意,扔在一边,继续锄草。华歆看到了忙跑过来,激动地拿在手里看,显出贪婪之色。管宁责备华歆说:“钱财应该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去获得,一个有道德的人不该贪图不义之财。”华歆虽不赞同他的说法,也不好意思说什么。
又有一次,他俩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忽然外面一片鼓乐之声,分外热闹。他们两个走到窗前一看,原来是一位达官显贵从这里经过。管宁就回到原处继续读书,华歆却完全被这种张扬和豪华的排场吸引住了,书也不读了,跑到街上去看个仔细。管宁看到华歆的行为很失望。
等华歆回来后,管宁拿出刀子把他们共同坐的席子从中间割成两半,痛心地宣布:“我们两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从今往后,我们就像这被割开的草席一样,再也不是朋友了。”
人们对和自己相似的人容易看顺眼,容易成为朋友。相反,如果志趣不投,人和人就不容易成为朋友;即使本来是朋友,一旦发现志趣各异,也会变成陌路人。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志趣迥异的两个人,无论相识多久,都如同两条平行线,不管靠得多近,永远也没有交心的那一天。
心理学上把这称作相似性原则:人们往往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这里所指的相似是指人们感知到的相似性,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外貌吸引力的相似性,年龄的相似性,以及社会地位的相似性等。
心理学家认为,跟自己相似的人交往能够肯定我们自己的信念、个性品质和价值观,起到正面强化的作用。在交往的过程中,也极少因为观念的相悖而发生争执和相互伤害;此外,一些相似的人容易共同组成一个群体,人们生活在这个团体中,可以团结一致对付外界的阻力,增强安全感和归属感。
在人际交往中,若能与那些相似的人交往,可以帮助我们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真正的友情;另外,在与自己相异的人交往时,如果需要与对方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我们可以尝试着“求同存异”,尽量表现出自己与对方相似的一面。
当我们与他人初次见面时,通常会询问对方“是哪里人,学什么专业,在哪里高就”等一些问题。一问之下,发现彼此竟是同乡、同行、校友,顿生亲切之感,消除了陌生人之间的隔阂。很多人担心和一个陌生人交谈时,找不到共同的话题,其实人与人之间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相似的经历、对某件事情的共同看法、喜好同一件东西,等等。只要你用心观察,或许就会发现你们原来喜欢同一种颜色,对同一本小说情有独钟,有一部电影让两人都曾经潸然泪下,喜欢午后到同样的一家咖啡厅里喝咖啡。
慢慢地,随着谈话的深入,你会发现两人之间相似的地方越来越多,气氛也会愈来愈融洽。当对方对某件事发表了与你相似的看法,或者讲述了一段与你相似的经历时,那么你要适时地来一句:“我也是这么想的,你与我真是太投缘了!”“太巧了,我也去过那里。”有时,只要这么简短的一句话,就能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或许就因为一次投缘的谈话,让彼此觉得有那么多相似的地方,于是原本萍水相逢的两个人,相逢恨晚引为知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