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的核心是信任,慈善的基础是透明。杨树也曾亲身参与过一些校园公益服务,类似共享单车风头正盛时组织的收拢摆放共享单车到一些划定区域,但其实这种公益服务并不纯粹,很多现实的利益考量也会让人不自主地去钻营取巧,最终很多情况下原本好好的公益服务都变了味。
就以摆放单车这个公益服务为例,它的流程是在指定时间到达指定区域,然后向同一组内某指定的组员索要签到码,在APP内输入签到码后只要GPS确认你在指定区域就可完成此次公益服务的签到。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之后便存在了划水偷懒的操作空间,甚至于离开也没事。即便选择在组旁观,期间什么都不做也未尝不可,毕竟同组组员会觉得这样对其没什么太大的实际利益侵害,也就很难会选择站出来规劝,甚至连你自己都没有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不妥,因为做与不做看起来“与他人不太相干”。
在这个过程中,更多地是道德上的软约束,而没有规则上的硬性约束之类,所以很容易成为打着公益服务的旗号让老实人吃亏,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氛围,使得公益彻底变味。这是当下的公益服务所遇到的一个很尴尬的现实问题——缺乏一种行之有效的利益激励下的规则硬约束。
公益慈善谈利益激励并不可耻,这是人性使然,本来除了人心深处最质朴的情义,名或一定程度的利都是公益服务发展的一个很大促进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具体的机制设计就必须考虑到“公益的核心是信任,慈善的基础是透明”这个大前提,而区块链的特性正好完美契合,这也是蚁金服旗下的支付宝爱心捐赠平台还有轻松筹与基金会合作的试点慈善项目等一众传统互联网互助项目选择区块链的重要考虑因素。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依托于everiToken公链的话,可以实现怎样的机制设计来带来新的可能:
首先,从性能上看,everiToken目前的TPS能力已经可以支持每秒上万人同时在线、全国层面各种场景下的零碎公益样式服务,公益这样的落地方面其实和互联网中心化服务器的体验并不相输,场景支持绰绰有余,这一点是很好的落地基础,完全能够正面硬扛中心化服务器的基本盘;
其次,everiToken可以通过Token发行将每一个参与者的公益服务贡献“实体化”,公益志愿者通过做出贡献获得对应数量的Token(通过everiToken公链生成并在其上流通,之前提到的钱包也是一个较大便利),Token可以作为凭证流通互换。这样当大家的行为和一定的利益激励挂钩的时候,一旦同组的你偷滑耍水,实际侵犯的就是他们的利益,一种追求公平的利益分配信念会自然而然地让他们挺身,增强公益服务的内在约束性,而且everiToken非同质化Token的发行特性也天然适配多种多样的公益服务场景;
同样,一旦具体的公益服务证明(照片、签名、承诺)上链,相当于就实现了不可磨灭的证据留存,也有了时间戳证明确保事后造假的偏门被堵死,这种“强信用”特性会让每个参与者认真考虑每一次公益服务记录未来拥有信用凭证的可能,这样大家就会不自觉地认真参与每次服务,也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类似的公益服务中来。
其实本来区块链和Token的最大魅力之一便在于通过一定的机制设计,让大家借由内心最真实的逐利渴望去自发推动整个系统正向良性循环,实现方向一致向前发展。所以一定的激励反而会更加加强公益的属性,逐利永远是最大的约束,不可篡改性和永久可追溯性也会从某种程度上激发志愿服务者认真参与并提供志愿服务的外在软约束力。
不难看出everiToken可以做到对公益领域内的信用体系进行重建,从而将公益行为纳入到激励体系,让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都参与都公益活动中来,除了上链可查、隐形强信用凭证,更对正能量行为进行正向激励,当然这种设想架构现实中也有了落地实践,2019年1月12日,随着全国领先的志愿者服务平台“志愿汇”和区块链底层平台“everiToken”达成战略合作,公益+区块链的结合真正意义上在逐步探索新的落地可能。
everiToken最终能否成为公益服务的点金石,让我们拭目以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