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博士毕业后,给自己定的起点很高,期待值也很高,年薪百万,专业对口,重视人才等等。高不成,低不就,这位女博士一等就是六年,至今还在家里等待机会。
家里是农村的,家庭条件一般,父母好不容易把孩子培养成人,不但没有光宗耀祖,连工作都没有,那些没有上几年学的孩子,要么和父母一起种地干活,要么出去打工赚钱,即使过不上富贵的生活,至少能养活自己。可是自己的孩子,手里拿着让很多人羡慕、可望不可及的博士证书,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人和文凭一起在岁月里荒废。
对于父母来讲,就算这样一直养下去,也没有问题。但是,他们心里清楚,父母不能陪孩子一辈子,所以他们只有看到孩子能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能够靠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成家立业,过上属于她的生活,父母才能安心离开,这是一个父母最基本的愿望。
这位博士的父母实在没有办法,请来调节员,希望能够说服孩子,先走出家门,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视频中,调节员问博士为什么不去找工作?她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她感觉机会马上就出现了,就是那种年薪百万的。调节员说,六年了一直没有工作,是感觉机会一定会出现吗?她说:“是的。”调节员说:“你一直没有工作的经验,就立下这样的目标会不会有点不切实际?”她不喜欢听了,让调节员不要多管闲事,走开。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写文章中提到的33岁女子连续考几年公务员,最后选择饿死在出租屋内,她们都是寒门的孩子,想要出人头地,想要靠一纸考试改命,但事与愿违,她们不肯接受,不肯面对现实,就用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执拗的来与现实对抗,最后让自己遍体鳞伤,甚至不惜搭进自己的生命。
她们都受过高等教育,从某种程度来讲,她们是命运的宠儿,是天之骄子。她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资源,努力向上,不断的改善自己的命运和生活。但是,她们偏偏忽视这个优势,这种命运的青睐,而是把这当成自然而然就应该获得想要的优越的生活的筹码,拿到毕业证,在她的概念里就应该一切都唾手可得。
或许,她们把书读死了,圣贤书中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那位33岁的女子,在饿其体肤中,撒手人寰,在那一刻,她用生命见证这是一个伪命题,直到耗尽生命最后一丝精力,也没能等到“曾益其所不能”的奇迹出现。而那位女博士,也许是认为是天将降大任前的“行拂乱其所为吧”,在乱中耐心的等待着“曾益其所不能”,一等就是六年,时刻感觉着那种见证奇迹的机会马上就会出现在她的身上。
对于这两则实例,让人感觉很悲凉,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是为你插上翅膀,让你展翅飞翔的,可是你却总觉得天空不够广阔,就一直坐井观天,等着广漠的天空来找你。为什么不能现实一点呢?在读书过程中,除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还有条条大路通罗马”,为什么你就不信呢?有清华北大的学生选择卖猪肉、卖肉馅饼,她们运用自己的高智商和所学的知识,即使在服务行业中,也能做出不一样的业绩。这同样是实现价值,同样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样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同样能受到社会的尊重。
归根结底,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出了问题,在读书的过程中,只是简单的做了知识的积累,成为考试的工具,却没有综合所学,去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修养,没有将自己人生的思想框架健康稳固的构建起来。人生也像是一座建筑,只有优质的原材料,没有核心的架构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很难构建出一座精美、结实,经得起各种历练和检验的作品的,建筑如此,人生亦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