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携带着神奇的生命密码出生,拜祖辈和父母所赐。它不仅造就了个人的生物性特征,更重要的是,决定了一个人最初的人生轨迹。
很多人将自己不太如意的现状归咎于原生家庭和父母,小李就是如此。
她火爆脾气,不是挑剔指责,就是吐槽抱怨。上司没眼光,同事不帮忙,老公赚得少,婆婆管得宽,他人太势利,孩子不给力……
一来二去,小李在单位考评排名垫底,同事、夫妻、亲子关系紧张,四面楚歌。
小李把这一切都怪罪于她的妈妈,她说自己就是在妈妈的抱怨指责中成长起来的,我就没见她赞扬过任何一个人,恨不能世上所有人都欠她的。
说完这句话,小李忽然意识到了什么,哽咽着说,小时候我恨她,赌咒发誓不想成为我妈妈那样的人,可是现在我变成了她的翻版。
弗洛伊德说,家庭关系和早期经验对儿童人格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儿童早期,父母对儿童的管理方式是日后儿童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
可是,这个世界上哪有完美的父母?正如没有完美的个人,每个人的原生家庭和父母都有各自的缺陷和问题。
每个家庭都有独特的家族性模式
过去,柴米油盐远比心理健康重要,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这样的传统文化深入内心,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妥,我们的父母也是在这些观念的指导下成长起来。
有多少个家庭,就有多少种模式,如同家族基因一样,不断地在代际间传承。
所以,父母也是无辜的“受害者“,他们只是在延续祖辈的模式,无意识地把伤害复制给了子女。
如今,经济的发展和心理学的不断普及,家庭对孩子教育空前关注,我们知道了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心理学中,会把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与他或她的原生家庭联系起来。
于是,很多人给自己对现状的不满意找到了一个“完美的”靶,种种怨恨如同子弹喷射过去,其实是对自己人生责任的逃避和推卸。
心理学中“原生家庭“的概念,是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理解他人,而不是用于批判和怨怼父母,沉溺于过去,无法自拔。
成长中难免被伤害,但伤害也会带来资源
前阵子热映的电影《挚爱梵高》,用全球一百多位画家的手绘,加上梵高的120幅原作,一共一千多张油画作品,展示这位后印象主义的先驱短暂却又辉煌的一生。
文森特·威廉·梵高是家中的的长子,只不过,他的生日是他那一出生便夭折的哥哥的忌日。
为了缅怀那个逝去的儿子,父母给后来出生的梵高取了一模一样的名字,他们甚至会经常带着小梵高去那个孩子的墓碑前诉说哀思。
梵高一直成长在哥哥的阴影里,在他父母的心中,永远被怀念的是那个早夭的儿子,根本不会看到真正的梵高。
父母的忽视,使得梵高也漠视自己,更塑造了他孤僻寡言、自卑敏感的性格,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但是,也正是这样的成长环境,不善交际的梵高发展出对艺术超乎常人的敏感、洞察力和表现力。
有生之年绝大部分时间,梵高都离群索居,他的这些能力得以最大程度地不受他人影响,自然而完整地生长。
27岁开始专注于绘画,到37岁去世,传世作品将近两千幅,梵高的艺术生命得以永生。
一个镜子有明暗两面,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也是如此。不能只盯着暗面,调整角度才能照出别样的人生。
某种意义上来说,成长既是被约束和被改造的过程,伤害在所难免,但伤害也可以衍变为宝贵的资源,奠定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
个体心理学的奠基人阿德勒说过: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真正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今天。”
愿我们都能把握每一个今天,无悔这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