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故事三角---你的故事构成基本原理

故事三角---你的故事构成基本原理

作者: 买珊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18-01-13 11:11 被阅读886次

    原文于 2017-07-06 发布于 细说投资

    今天早上读《故事》,我发现“原理”一词在书中的出现频率很高,于是,我用豆瓣阅读的搜索功能,查找到“原理”在书中共出现了64次。大致浏览了一遍检索内容,它竟然贯穿了整部《故事》——这个发现立即推动我从“故事创作的原理”角度展开对《故事》一书的阅读计划。

    继续按照检索内容进行浏览,“故事三角”一词立马映入眼帘。

    作者说:“设计情节是指在故事的危险地形上航行,当面临无数岔道时选择正确的航道。情节就是作者对事件的选择以及对其在时间中的设计。”

    简单讲就是:情节是对事件在故事中的时间顺序作出选择,对不同事件的存在与否作出判断。

    尽管事件设计变化无穷,但也并非没有限度。故事创作的几个极端形式也构成了一个故事创作的三角——所有的故事都包含在故事三角内(有一类非情节,后边会提到)

    大情节也叫经典设计情节,是小情节和反情节的基础。下面让我们对于上图中的关键词来做一个故事三角的具象处理。

    闭合式结局VS开放式结局

    大情节传达一种闭合式结局——故事提出的所有问题都得到了解答;激发的所有情感都得到了满足。观众带着一种完美收官的体验离开——没有疑虑,没有任何尚未阐明的东西。

    相反,小情节常常在结局时留下一个开放的尾巴。故事讲述过程中提出的大多数问题都得到了解答,但还有一两个没有回答的问题会延伸到影片之外,让观众在看完电影之后再进行补充。

    外在冲突VS内在冲突

    大情节强调外在冲突。尽管人物常常具有强烈的内心冲突,但重点却落在他们与人际关系、社会机构或自然界力量的斗争上。

    相反,在小情节中,主人公也许与家庭、社会和环境具有强烈的外在冲突,但其重点却集结在他与自己思想情感有意或无意的角斗里。

    总结来讲:自身以外因素导致的情节或者人物变化就是外在冲突类变化;与自己的思想感情作斗争进而引发的变化就是内在冲突类变化。

    单一主人公VS多重主人公

    单一主人公:只有一个主人公,他是故事的明星角色。

    多重主人公,如果作者将故事分解为若干较小的次情节,其中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单一主人公,此类故事就是多重主人公式故事——小说《蜗居》就是多重主人公的典型。

    多重主人公式故事往往也具备一个共性特点: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需要对比才能呈现,或者故事本身存在多重性,只有采用多重主人公的设置方式才可以完整表达作者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单一主人公与多重主人公的选择会直接影响部分故事的优劣。

    主动主人公VS被动主人公

    主动主人公在欲望追求中采取行动时,与他周围的人和世界发生直接冲突。

    被动主人公表面消极被动,而在内心追求欲望时,与其自身性格的方方面面发生冲突。主动主人公与被动主人公可以联系外在冲突与内在冲突进行理解。

    大情节中的主人公往往跟随社会大情节的单一主人公多为主动的和动态的,通过不断升级的冲突和变化,意志坚定地追求欲望。

    小情节设计的主人公尽管不是静止的,但相对比较被动。一般而言,这种被动会通过以下方式得到补偿:要么赋予主人公一种强烈的内心斗争,要么用动态事件将他包围。

    值得一提的是:主动主人公与被动主人公的设置往往也能起到增强故事表达的效果。比如,如果主人公是被动的,他观察世界的视角一定与主动型主人公不同,而这样的视角设置一定会起到弱化或者强化表达的效果。

    比如《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玛蒂尔达对于家庭关系的冷漠态度也让全家人的丧生显得悲伤却也冷酷无情——呼应电影表达主题。

    线性时间VS非线性时间

    无论有无闪回,一个故事的事件如果被安排成一个观众能够跟踪的时间顺序,那么这个故事便是按照线性时间来讲述的。

    如果一个故事在时间中随意跳跃,从而模糊了时间的连续性,以致观众无从判断什么发生在前什么发生在后,那么这个故事便是按照非线性时间来讲述的。

    典型的非线性时间电影有《我和莎莫的500天》,这部电影也是电影剪辑史上的一部经典影片——闪回镜头贯穿电影始终。比如在电影三分之一处应该是两人热恋的情景,但是影片却不断闪回恋爱后期争吵、冷战的场面,这样的时序安排往往也是故事表达的需要——人格上的某种“毒化魔力”让这对男女从相遇的那一刻起就登上了一趟通向其怪诞命运的高速火车。

    因果VS巧合

    因果关系驱动一个故事,使有动机的动作导致结果,这些结果又变成其他结果的原因,从而在导向故事高潮的各个片段的连锁反应中将冲突的各个层面相互连接,表现出现实的相互联系性。

    巧合驱动一个虚构的世界,使动机不明的动作触发出不会产生进一步结果的事件,因此将故事拆解为互不关联的片段和一个开放式的结尾,表现出现实存在的互不关联性。

    有一部一炮而红的小成本电影可以用来理解巧合类影片——《疯狂的石头》。这部电影中人物冲突明确,动机也显而易见,但它的成功之处却在于把“巧合”用到了极致,将各种动机不明的“小事件”串联起来推动了故事的进程也加强了影片的黑色幽默感。

    连贯现实VS非连贯现实

    连贯现实是确立人物及其世界之间互动模式的虚拟背景,在整个讲述过程中,这些互动模式一直保持着连贯性,从而创造出意义。

    例如电影《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即使人物构造荒诞不羁,但故事总能自圆其说。人类人物追逐卡通人物罗杰,把他逼到了一扇紧锁的门前。突然,罗杰变成一个二维平面,从门下缝隙滑走逃脱,而那个人却一头撞到了门上——卡通人物与人类人物的设置,天然地让一些不可能事件成为可能。

    非连贯现实是混合了多种互动模式的背景,其中故事章节不连贯地从一个“现实”跳向另一个“现实”,以营造出一种荒诞感。非连贯现实类似于艺术流派里的达达主义、意识流、荒诞派小说。它是对真实逻辑的一种推翻,或表达作者自身主观思想,或反传统...

    非连贯类故事往往与“荒诞”一词联系在一起,它不是实际生活的比喻,而是想象生活的比喻,它反应的不是现实,而是电影创作者的唯我论。

    变化VS静止

    位于小情节和反情节连线上端的故事中,其生活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然而,在小情节的极限处,变化也许实际上并不可见,因为它发生在内在冲突的最深层。

    所以,故事三角其实可以在最下边的三角线之下再拓展出一个新的故事领域:非情节,此类型的故事也可以称作“静止的故事”,人物生活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静止类影片也叫非情节类影片往往给人一种呆板、死气沉沉的感觉,但如果你正是想表达这种死气沉沉的故事效果,无情节或者说静止类的事件设置将有助于你达到目的。

    上述列举的七类形式上的矛盾与对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开放/闭合、被动/主动、连贯现实/非连贯现实等属性之间还存在着无限不同程度的细微差异。

    所有故事讲述的可能性都分布于这一故事设计的三角形内,但绝少有影片的形式会纯粹到可以固定于某一角端。这三角的每一条边都是一个结构选择的图谱,作家将故事在这些边线上滑行,对各个角端的特征或糅合或拆借。

    比如电影《楚门的世界》:冲突形式从外在到内在的转变;原本预料中的闭合式结局到开放式结局转变;主人公地位的急转;主动主人公到被动主人公的转变----正是由于创作者在故事三角内游刃有余的转变让这部电影成为一部轰动影坛的影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故事三角---你的故事构成基本原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khc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