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到「余剩」这个单词,会不会想这写错了吧?不应该是剩余吗?
但这个词在中文中确实可以查到,且普遍用于日语中,最近我就收到日本同事的邮件用了余剩这个单词。苏轼早在《论纲梢欠折利实状》写到:“船场既兴,执事者非一,须有馀剩衣食,养活众人。” 但我们现在看却会觉得是写错了。
都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眼见的都一定是对的吗。
一只猪养在圈里,关心自己的命运,不知道饲养员是什么态度,于是找了两块石头,白石头代表爱,黑石头代表不爱,各放一块到罐子里,意思是五五开。次日要是饲养员来喂食,就再放一块白石头进去。
饲养员每天来喂,猪每天放块白石头进去,
一天,两天,三天。。。
猪的信心与日俱增。到第181天,猪推算出饲养员有爱的可能性高达181/182(99.45%)。猪终于放心。
当天,猪出栏了。
是非,真假,黑白,明暗,对错,善恶,美丑,好像世界就是简单的二元对立面,但这世界其实是多维的,高度不同,角度不同,对立也只是相对而已。
小孩才分对错,成年人只有利弊。在成人的角度上,更应该开阔视野,开放的看待事物。
鲁迅先生说:“从来如此便对吗”。
苏格拉底想问题简单吗?是的,简单到只追寻对与错。苏格拉底想问题复杂吗?是的,复杂到每一个都要追寻为什么对和为什么错。
丈夫好奇问妻子为什么切火腿时要把两边都切掉,妻子说她的妈妈这样做的。问岳母为什么这样,岳母说,是妻子的姥姥这样做的。再问姥姥为什么这样,姥姥说,因为原来的锅小,放不下。
我们做什么总会有一个理由是大家都这样。过去你不说皇帝万岁,会死要被杀头的。你家不生男孩,是很丢脸的。
在21世纪科技发达的今天,地圆论依旧没有统一。地方论信徒认为拍下的地球圆的照片是合成的。
很多曾经认为对的“地心说”被“日心说”推翻,而且极可能“日心说”这个对的在日后被别的发现再推翻。
判断对与错,其实需要质疑的精神,质疑后的对与错才是偏客观的,盲目主观的对与错并不是真实的对与错。
这世间万物都在变化
人类图中对于一个类型的人的形容是,30岁前看山是山;30岁到50岁,看山不是山;50岁之后,看山又是山。
就像一个人变得复杂的过程,刚开始去看一些事物,都认为这件事物是自己看到的样子;之后了解的越深刻,尤其看到细节时,才发现这个事物和自己想的真不一样,它不是这个样子,在这一阶段停留了很久,有一天却豁然开朗,事物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看它的心变了,心动则意之动,意动风、幡也动。
知识的一个悖论在于,有些看似无用的东西,也许恰恰是将来能有大用的东西;可是如果你仅仅出于为了有用才去学习,你就已经晚了。
这也是专注和探索的矛盾,也是策略和运气的矛盾。你策略性地选择专注于最重要的领域,固然效率很高,却可能错过颠覆式的创新;你东一下西一下什么什么都感兴趣,可能有时候运气会很好,可是更有可能一事无成。
那你说到底应该如何把握这个度呢?世界上没有什么固定的人生算法。当下的环境是什么样的,你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策略,天时,很重要,有了天时,才有人和和地利的综合作用。
简单中存在着复杂,复杂中存在着简单,看清楚这些,眼光也就豁然开朗,所有的不可接受也可接受。
某些事挫败了,是因为这件事刚好选错了应对方式。
某件事成功了,也不要骄傲,因为这件事刚好是选对了应对方式。
某件事进行了搁置,是因为简单没有简单化,复杂也没有复杂化,刚好就处在这里。
想明白了这些,也就明白了这种对立统一。
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电车难题(Trolley Problem)”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
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然而问题在于,那个疯子在另一个电车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是否应拉拉杆?
一面是五个人,一面是一个人。在数量层面上,是我会选择拉动拉杆,救下五个人。
现在我们重新问这道题,疯子没有了,现在换成六个小孩一起走,一个小孩说我们去另一条废弃的轨道上走吧,剩下五个小孩不仅不听还嘲笑他去了另一条轨道,留下这个小孩子在废弃的轨道上悲伤的哭泣,这时候五个小孩的轨道上火车来了,都来不及跑开。你还是可以选择拉动拉杆,这时你如何选择?
从小到大,我们中国人总喜欢问一个问题“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这个是这样做是对还是错”,以至于每个影片为了符合大家的预期,好人坏人在形象上一目了然,让你第一集就看出了谁是好人,就知道了哪方是正义,就看穿了结局。
但到了现实世界中呢,完全不是这样的,有谁是绝对的好,又有谁是绝对的坏,哪件事情时绝对的黑,哪件事情又是绝对的白? 即便是十恶不赦的人也会出于在他看来合理的角度出发去做出一些你认为是“坏事”,但于其来说就是好事。
所有中间地带才是最宽阔的地区,我们去看待事物时,也不要抱着对立,是非的角度,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千万不要为结果论,也千万不要说结果是好的,所以过程坏一点也没关系这种观念去行事;就连文化大革命这类事件,如果站在国家领导人层面用结果的角度思考,对整个国家一定是有重要意义的,但是忽略了过程,只看结果,就导致了悲剧和灾难的发生。
得到app中主理人老喻的课程《老喻的人生算法课》,里面提到“灰度认知,黑白决策”的思考决策过程,他说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有四个重要的步骤,感知-认知-决策-行动。
这样就可以很清楚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思考过程,小孩的决策也就是感性思维往往就是跳过了中间两个步骤,直接从感知跑到了行动,就如小孩一不合意就哭闹的样子。
而理性思维,在感知之后,还需要经过自己的认知和决策加工,最后才能行动,所以想要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认知和决策两个环节至关重要。
正与反,对与错,简单与复杂的绝对两端,处于中间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就是认知和决策,更准确的说是灰度认知,灰度决策和辩证关系,所以,凡事没有决对的对错。
当我们用辩证关系和灰度认知等思维看待世界时,也就会看到其中的关系,而不是表面上的一层事实,事实固然重要,但是事实背后的链接和环境更为重要,如果脱离了具体的环境而谈事实,就仿佛人缺少了一种灵魂。
一般人看事实,高手看关系,更厉害的人看思维模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