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介绍出现散光人群的特点:
“有散光的人渴望或感觉到对自己确切为真的事物,但他们会认为这样不妥,因此将之改变。他们进而相信假装而成的改变,不再能清楚看见自己一开始真正的渴望或感觉。他们的焦点在于那些渴望或感觉是,“应该的”,而不是他们是否为真。因此他们混淆了何者是真正的自己。如果他们不再假装成自己不是的模样,那么他们又是谁呢?”
一位阿姨来大城市,帮儿子带孩子,同在一个小区,很久以前就认识。她的孙女和我的二宝是一样大的,现在二宝都六岁,以前看到阿姨并未戴眼镜,因为最近在看书籍《没有改善不了的视力》,对她以前没有散光,现在相隔几年就带上了散光眼镜,非常的好奇。
一天晚上在广场相遇,我们俩便攀谈一会,我对她说眼睛有问题,不管是散光,远视,近视都是可以恢复的,她表示不信。认为眼睛出了问题是不可逆。
聊天中,得知她在这里一点都不开心,好想回到兰州的老家去,上有父母80多岁,自从孙女出生以来,这六年一次都没有回过老家。儿子说最多十天回去,她考虑到坐火车都要四天,来回八天就两天时间,她不愿意回去。
究竟是什么原因没法回老家?我们也不是很清楚。但站在外人的角度来看,想回去总有方法。
如果怕孙女的课外兴趣班延误,可她一个人回去。哪怕仅有十天,可买个飞机票回去,三个多小时抵达。如果想待一个月,孙女无人接送,请个钟点工,晚上放学到父母下班3-4个小时,请钟点工40元/小时,一个月6000元,加上飞机票什么,万把块钱就解决妈妈的常年积累的心结,对于年迈父母的愧疚。
上有老下有小,顾了孩子,顾不到父母,顾了父母,顾不到孩子,正处在中间尴尬地带。她会恐惧万一父母突然离开,愧疚与自责将伴随她老年生活。中老年人的无奈?
她忽略或压抑自己真正的感觉,根据她儿子要求的妈妈标准来活,想要抗拒做回真正的自己,感到深深的无力感。一直在扮演完美的妈妈形象帮助孩子,无法满足内心的渴望。想象着她每天内心的煎熬,如同行尸走肉,内心的空洞无以言表。做子女的如何来体谅父母(她)的难处,做父母的又如何来原谅子女(她)的无可奈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