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二字的出处,读起来很令人欢喜。《岁时百问》里这么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四月的天很美,有杨柳风,垂丝绦,燕子飞,有的地方下了清明雨,桐花开得正盛,如一片紫色云霞。
到了一年中最是清香而明洁的日子了,天气转暖,阴阳相化,清明过后,便是大自然“改头换面”的时机。
古人认为,自然的变化往往伴随着人本身的变化,正如站在人生起点而踌躇满志的青年一样,人们希望可以在新的时光里一帆风顺,和平安宁。清明节的两大习俗——踏青和祭祖,正是寄托这一愿景的重要形式。
若是将先人的灵魂比作阴,将世间的人们比作阳,而二者又在精神上相辅相承,那么正如《道德经》中所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可见在这两者之间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边是前辈对后辈的期望,一边是后辈对前辈的追思。在这相互的关系之中,流转着一种精神上的传承,逝者虽已远去,但也并非什么也没有留下,他们真善美的一面总会被人们铭记,而这样的美也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留存下来,成为这个世界的光明与希望。就像《一面》中所描述的鲁迅那样,即使先生在路上“倒下了”,但与此同时,更多的爱国青年也正“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在《呼啸山庄》的结尾处,艾米莉写下了这样的话:“谁能想到,在这片安宁的土地下的长眠者竟如此地不安宁。”的确,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希望自己一帆风顺终归是美好的祝愿罢了。那为什么我们祖祖辈辈会如此重视清明节呢?因为它是生者对于逝者的敬仰与感悟,我们终归会发现,人生苦短,在这段“向死而生”的、未知长度的人生旅途中,即使无法预测也要积极去延展它的长度,拓展它的宽度,挖掘它的深度,脚踏实地地过好每一天。也许,这便是长眠于地下的人们对我们的最终期盼吧!
我相信,清明节之所以要祭祖,正是因为在这阴阳交融之际,能使我们静下心来真正品味先祖的感受。怀揣着他们的期望,承载着他们的力量,开心而康宁地过好每一天,这,不正是他们想要我们做到的,也是我们所能做到的吗?
我想,这地上和地下两股相互依托的精神力量,便是清明之道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