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画家李成有一幅名画传世,叫做《读碑窠石图》。画中描绘的是北方冬季,满目荒寒,一位老者正仰头观看一座巨大的石碑。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a287914d44d458df.jpg)
画家以碑作为绘画主题,表达了自己对尘世变迁、沧海桑田的感叹。
可见在画家的心中,在与画家同时代的人的心中,碑,被赋予了一种象征,成了一面翻开历史,看到曾经的繁华的镜子。
汉朝时,中华大地曾经兴起了立碑热,尤其是东汉时期,在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最为兴盛。
在这些碑刻中,有将经典著作刻碑,便于广大读书人观摩学习之用,比如《熹平石经》;有记载各种事件的记事碑,如《礼器碑》;有歌功颂德的碑刻,如《曹全碑》;有为墓主记录生平的墓志铭,如《孔宙碑》。
……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0c68217c275c4a25.jpeg)
汉代碑刻在文字上大多采用隶书,庄重含蓄又带着几分飘逸之美。
但细看,每一块碑上的文字风格又不尽相同,算得上千碑千面。
这些碑刻也成为了读书人了解社会历史,学习名家书法的重要媒介。
等到南北朝时期,南方的汉人早已开始严禁厚葬,立碑之风也随之衰落。
而占据了北方的少数民族终于富裕起来了,修建佛像,贵族厚葬立碑,虽然朝廷更迭,立碑之风始终盛行。
在书法上,从此便有了“北碑南帖”的不同。
其中,以魏孝文帝最有代表性。
他由冯太后抚养长大,冯太后是汉人,魏孝文帝从小就接受汉文化的教育,登上帝位后更是大力推行汉化。
由于鲜卑人信奉佛教,朝廷从上到下,大量修建佛像,开凿石窟。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便是那个时期开凿的。
石窟内立有大量的造像记,都是由汉字书写的。
如《始平公造像记》等,就是龙门石窟,也是那个时代的碑刻典范。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bd7946856078594b.jpg)
《始平公造像记》上的字体偏于楷体,采用的是当时少见的阳刻。风格上更为庄重,而且多了北方民族彪悍雄武之气,很符合游牧民族的气质。
除了造像记,还有大量墓志铭、摩崖石刻等,也都有许多优秀的书法作品。
由于这个时期以北魏王朝时间最长,历史上把这个时期北方的碑刻统称为“魏碑”。
再往后,南北统一,隋朝很快过去,大唐王朝,碑刻文化依然盛行。
在书法上,楷书在唐朝发展到了高峰。
在碑刻上,唐太宗的《温泉铭》、《晋祠铭》等,首次将行书带入碑刻,开了行书入碑的先河。
而有“石头图书馆”之称的《开成石经》,则是以楷书刻写而成。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5762002fd6ab0633.jpg)
岁月变迁,时代更迭,碑刻的热潮连同它们的故事,渐渐成为了过去。
当包括李成在内的宋人们,看到记载昔日繁华的碑刻,出现在某个让人遗忘的角落,又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