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中时,特别钟爱和推崇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所作的五绝名诗《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如此唯美的画面,让当年十二三岁的我,就深深地为之动容。
孤独可悲么?孤独凄惨么?不是!反而,它是一种独特的美!一种清绝、旷幽的美,一种与自然万物浑为一体的美,一种冲破自我包纳宇宙的美。
当我们有了享受孤独的心境,又何来凄清之悲?想想那些特写般的视角:浓密幽深的竹林,悠悠天籁的琴声,与己对坐成三人的明月,夜鸟鸣啼而不得见,山溪潺湲并泛着珠碎的月光,还可以高歌长啸回声迭荡.. ...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却活脱的勾勒出一幅“清幽绝俗”的场景。全诗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正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纯朴的自然,唯有用纯朴的文字,才可期至臻浑然天成之境。
这个五一,就过了一把深谷幽篁露营之瘾,也算圆了幼年的梦想,不书不快。
本来只约了好兄弟二人,三家人在荣县小井沟水库露营小聚。铭娃似乎更知我心,临时改成了天遥地远的花龙沟小竹海。或许是为了陪好我这远道而来的一家子,他约上了初中关系特好的几个同学同行。
一路上全是狭窄崎岖、尘土飞扬的山路,多处坡陡路烂,旁边的悬崖绝壁令人生畏。十来公里的路程,竟花了两三个小时。途中铭娃还因会车不小心,车一侧开到了坡下,我们十多个人用尽办法才搞上来,算是一个插曲,也算行路难的佐证吧。
风景越好破坏越少的地方,往往都是在交通不便行路奇难的偏远之处。
汽车只能停在山上一户农家大院,我们要背着帐蓬、烧烤架和食物下到花龙沟的谷底。下谷的路,有十多分钟路程,陡峭险峻。
谷底是一片浓密的楠竹林,可以与电影《十面埋伏》的取景之地媲美。林中共有三户农家,均依谷中小溪渐次所居。房屋就地取材,用楠竹所建。
成片楠竹遮荫蔽日,株株冲天而起,笔直粗壮。林间枯叶遍地,偶尔杂生几株灌木荆棘。
我们将帐蓬或搭于竹下宽阔处,或搭于农家溪上竹亭下。
几个吊床刚拴上,孩子们便争相裹卧其间,渐次推荡。
傍晚农家红烧土鸡和腊肉豌豆竹筒饭,再配上我们自己动手制作的烧烤,干上几杯浓烈的烧酒,何其快哉!
席间七八个人酒量奇好,一直痛饮畅聊到凌晨一点。
我不胜酒力,七八分微醺后,便离席走入林间,独自躺到吊床上,静静的望着竹隙间悬于崖顶的半轮弯月,听布谷鸟在夜里幽幽的呜啼,禁不住高声长啸几嗓,竟有余音袅绕起伏延绵... ...
躺进帐蓬,孩子们早已沉沉睡去。此刻的我,静静的伏躺着,仿佛听到了这个山谷的呼吸... ...通过薄纱映进来的丝丝月光,映照着孩子们酣睡的脸颊,我枕着淡淡的溪鸣,缓缓的睡去... ...
天还未明,此起彼伏的鸡鸣和鸟啼声,便打碎了我这一帘清梦。于是,我约上大少爷和两个好兄弟,沿林中小路溯溪水穿林而上。
几户农家炊烟缓缓升腾,点缀着这一片青翠。房前屋后还种有桃菊香兰,此时花开正艳,验证了山里晚一些的季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正应此景。
再看鸡狗欢逐,溪水悠悠。不问世事,不知庙堂,“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何其快哉... ...
那一刻,我看到了月下独坐、抚琴长啸、无我无他的王摩诘... ...
相聚的时间总是短暂的。收拾好行装,离谷依岩而上时,我内心反复的沉吟:“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我愿已了,没有遗憾!
于是,我内心向花龙沟挥手,笑着返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