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喜欢历史题材类的读物,读历史性的东西常常给人一种踏实的感觉。也非常庆幸,中国能有几千年延绵不断的历史记载,从这记载了几千年历史文献中,喜欢历史的人都可以弄清楚自己究竟从何处而来。
喜欢历史,就不得不说中国历史中的帝王故事,因为从夏开始直至清末,中国的历史都是一部有关帝王将相的历史。然而在这悠悠几千年的历史中,我喜欢的帝王也仅有汉光武帝刘秀,和南北朝时期的北周皇帝周武帝宇文邕。
喜欢刘秀,是因为在几个朝代的开国皇帝之中,刘秀基本没怎么为难过和他一起打江山的那些公卿大臣,这一种自信和度量,在中外的历史中都是少有的。宇文邕呢,说不好具体喜欢他那里,就觉得这个人很有远见,而且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个敢于创新的皇帝之一,具体他做了哪些事,记不太清了,只是觉得,科举制度的雏形,其实宇文邕身上就有了苗头,虽然现在的人提起科举制度,就牙科切齿的说是封建社会的糟粕,可是,在宇文邕那个时代,选拔官员,能够打破人们固有的思维,确实已经很不容易了。当然,宇文邕任用人才的形式上并没有就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科技制度,只是他在任用人才时,已经有了他自己的考量标准,而且这样的标准选出来的文官确实都还不错。
除了帝王,喜欢的相臣,这就有些不好说了,因为对历代宰相的描写和评价总体来说,没有帝王那般清晰。不过就个人感觉而言,相臣中,像霍光一类的宰相一直都是我比较喜欢的,还比如明朝的李东阳、徐阶。喜欢霍光自不用说,他在历史上得功绩和对大汉王朝的贡献就摆在那儿,不管是人品还是政绩,可以说都是宰相的楷模。至于李东阳和徐阶,也许是因为明朝的宰相一直都处在高压之下吧,总的来说,对明朝的比较正面宰相我都比较喜欢和佩服,他们要么刚正不阿,要么深谋远虑,总之,要说不忘初心的宰相,李东阳和徐阶也许是最好的例证了。当然明朝还有一位我特别敬佩的,但并未入阁的名臣,那就是土木堡之变后,为大明王朝力缆狂澜的于谦于少保,他是我在历史中,认识的唯一一个为了做正确的事,可以放弃一切,乃至生命的人。
论武将,其实要说喜欢的武将还不好说,在中国历史上的武将大多都被脸谱化了,是英雄的,都被渲染成完美无瑕的英雄,是败寇的,自然也没少被人泼脏水,看武将,大多只能在历史中看到武将身上的一个面,要么能打,而且终于国家,要么有权了,最终背弃了自己的主子,要么勇冠一世,然后一败成罪,说不清他们英雄的根本究竟在哪儿,也道不明他们不忠或是落败的罪魁祸首究竟是什么,总之,战场上的事,写史的和看史的都乐于去渲染,去想象,去为胜败找个原因,提出许多假设。而最终也都把功与罪赋予了哪些带兵打仗的人,而对于这些人的本性大多是付汇上去的,其实就很难看出他们的本性来。如果非要说喜欢哪位武将,也许,也只有唐朝时期的郭子仪了吧。
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有许多并不起眼的人物是我喜欢和乐于探究的,比如南北朝时期的薛安都,他先勇而后变得优柔寡断,从他的变化中,我似乎看到了一个立体的历史人物。再比如明武宗朱厚照,世人皆喜欢骂他是昏君,但在这些不合逻辑的骂声中,似乎还是能窥见一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还有像吕雉,曹操这些人,因为在历史中能够看到他们身上的变化,所以这些人物的形象大多也是立体的。
哎,说着说着有散乱了。其实以上我说到的这些人,还有一些没说到的,其实他们都在不同层面的对我产生过影响,或是让我认真的对他们的一生思考过。也让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自己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