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通识50讲之-9 共情

通识50讲之-9 共情

作者: 果大喵喵 | 来源:发表于2019-12-02 06:13 被阅读0次

    #A novel is as a life, the life is like a novel

    共情力- 从小说认知他人

    今天放飞一下自我,来读读小说。

    1. 镜像神经元与共情力

    20世纪90年代初,科学家在恒河猴大脑的F5区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神经元。当猴子们看到,并和其他猴子做出同样的动作时,这部分的脑区就会产生同样的激活反应,表现出类似镜像的特点。因此它们被称作镜像神经元。而我们人脑在其对应部位,是掌管语言功能的布洛卡区。因此神经学家们推测,并且用后续的实验研究也在试图证明,人类也有类似的镜像机制。

    也就是说,当我们观看别人的动作,喜怒哀乐的表情时,我们会产生一种好像自己也做了同样的动作,有了同样的情绪体验一样感受。解剖学上的这个发现,对了解我们人类大脑有重大而特殊的意义。由此也产生和发展了诸如同理心,共情力,具身认知等等心理学的概念。

    那这和读书有什么关系呢?

    前面在说到《us and them》时,作者讲到人天生就是会区分不同的部落,去建立和寻找群体的归属感。而镜像机制告诉我们,人生来也有模仿和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所以,想更好的了解接近他人,想更好的融入某一个群体,可以通过模仿对方的微表情,语言动作习惯等一些小的细节,从潜意识层面来引起对方的情感共鸣,潜移默化的激发认同感。同时也是在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我和你,和你们是同一拨人。”

    这里暂时不讨论由此引出的《先发影响力》,《微表情》,《FBI心理洞察术》(比如前两年很火的“Lie to Me”就是据此编写的。)等概念。果大总觉得这些容易引人进入邪门歪道,走火入魔,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书来看。

    2. 虚假的传记与真实的小说

    镜像机制告诉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他人的故事来更好的理解人性。所以,是不是可以通过阅读成功人士的传记来学习他们的经验呢?市面上可是充斥着大量这样的书籍。

    通过前面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的铺垫,对于人性现在我们已经有了更深认识:

    人在大多数时候是受感情控制,而不是靠理性思维。我们的记忆会欺骗我们的:人总是善于去记住那些自己成功的故事,那些更有利于自己的细节,而会选择性的忽略和忘记那些失误,偏差的地方。这也是行为经济学里所谓的过度自信和过度乐观。

    名人传记上提到的那些惊心动魄,千难万险的励志故事,很可能更多的是统计学上的归因谬误。它们不一定是作者有意捏造出来的,只是作者自己都完全相信了那些都是他们真实经历过。也相信是靠着自己的能力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然而错误的死法有千百种,成功却不能复制。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用更加审视和批判的态度来对待市面上那些所谓“成功学”的书。

    另有一类书,描述的故事,其中的人物、情节,亦幻亦真,似虚又实,是来源于生活,但又不完全是记录真实的生活。相比起来,虚构的小说反而是更加接近于描述真实生活的。小说中的素材大部分都是取自作者自己或者身边人的生活经历,夸张中隐藏真实。

    也正因为有小说体裁这个保护壳,作者才更有可能毫不隐瞒的讲述那些最不可思议的故事。

    3. 思想实验与人生哲学

    读小说的好处之一,就是用最低的成本,来提前预演生活中可能发生的结果。

    比如科幻小说《三体》。作者曾说,它最大的价值并不是跌宕的故事情节,也不是亚洲作家第一次获得的“雨果奖”,而是它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实验”。——提到思想实验,大多数男生们可能都被迫做过那个经典的“掉水里,先救谁”的思想实验,用无穷想象力研究最无聊的问题。

    思想实验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在脑子里模拟那些,现实中不太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和小概率事件。比如《三体》这部小说的其中一个思想实验就是,想彻底摧毁一个文明,不是去破坏它现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而是从根儿上消灭它的基础理论,即理论物理和数学。(所以孩儿们不要烧书了,未来对付外星人可就靠它们了。。)

    通过小说故事符合逻辑的推演,我们可以提前预判自己的行为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具体后果。

    你可能会想,我们的星系又没有三个太阳,我极大可能终老一生也不会真的碰到三体人。读小说既不能期末多考几分,又不能马上涨工资,搞不好还会被指不务正业。还要花时间看这些“不正经”的书么?

    果大最喜欢的一类书是武侠,它们陪伴我童年最无忧无虑的时光,也根植了成年以后的很多想法与观念。也许很多人也像果大一样,羡慕过高深莫测又闲云野鹤的扫地僧。但这种人的境界普通人实在太难企及; 也许曾经感叹放荡不羁,悟出气剑相合最上乘武功的令狐冲。可人家毕竟有风清扬高人指点,加上有权有势冰雪聪明还死心塌地的任盈盈,凡人太难有这等机遇;也许敬佩宅心仁厚,义薄云天的萧峰,历经坎坷,却两头为难,最终不仅丧失挚爱,也落得家破人亡。可这样的人生太过跌宕,我们承受不起。

    果大慢慢的悟出,最健康的人生哲学,也许却恰恰是韦小宝不起眼不登堂的“市井人生”。在看似困境的底层中周旋,在绝处化险重生,是偶然与幸运,更是性格下的必然。最不济的时候,面对忠义的两难与诱惑,既没有像岳不群那样迷失自我和人性,也没有像萧峰一样一死谢天下,而是做出了史蒂芬柯维的“第三种选择”: 大不了老子不干了!

    这又是震撼了一次的认知升级。这是无赖的人生哲学,也是聪明的人生哲学。何必苦苦纠结于困境。人永远有选择退出的权利。

    难怪查先生《鹿鼎记》之后封笔,想来,也是悟出了这最简单也最深刻的处世之道吧。

    最后再啰嗦两句。我们去学习懂得他人的感受,不是为了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最终要把注意力放在自我的进阶上。培养“成长型思维”,不做表现型人。

    因为,不管是因为你长得不好看,长得胖,还是写的烂,唱歌难听。。。

    反正受伤的都是别人。

    你愁个啥?

    今天不刻意列精读书目,中外有很多值得看的好小说。值得一提的是,选书的时候尽量避开“经典”,由于历史背景距离我们可能比较遥远,这类书看起来会很费解,影响读书的兴趣。

    还可以根据个人的精力,兴趣,年龄阶段挑选。有些书,读早了或读晚了反而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比如果大会说: “少不读王小波,老不读钱钟书”。

    除了原著,也可以适当选择一些指导我们如何读书的“教科书”,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吸收书中营养。

    而外国的小说也更推荐读原著,比如水平统一很高,但不太被国人了解的布克奖小说,电影《辛德勒名单》,《英国病人》都是取材布克奖小说。读完原著,带来的自信和成就感可能远比书本身的意义更重大。

    愿我们都能学会韦爵爷的人生哲学:

    做想做的事,见喜欢见的人,读真正感兴趣的书。

    有能力有勇气,过属于自己的人生。

    在你仰望星空的那些日子,

    我也许会在地球另一端仰望着你。

    - 果大

    其他提到的书目:

    1.《神秘的镜像神经元》

    2.《具身认知》

    3.《站在证人席上:关于心理学及其罪行的论文》

    4.《包法利夫人》

    5.《米德尔马契》

    6.《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7.《三体》三部曲

    8.《基地》

    9.《太空漫游》系列

    10.《如何阅读一本小说》

    11.《小说课: 折磨读者的秘密+偷故事的人》

    12.《为什么要读经典》

    13. 阿瑟黑利系列

    14. 乔治马丁《冰与火之歌》

    15. 余华《活着》,《弟兄》

    16.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17. 路遥,《平凡的世界》

    18. 陈忠实《白鹿原》

    19.《额尔古纳河右岸》

    20.《尘埃落定》

    21. 保罗科埃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22. “布克奖”历年小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通识50讲之-9 共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kqx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