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欣喜地收到了来自远方笔友的一张明信片,明信片上是一副手绘牡丹图,倒不是我平时喜欢的小清新那种情调,相反,红的娇艳、红的张扬,仅此一朵竟有百花齐放的气势。
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句话,说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
结果我的一个好朋友就在我朋友圈下面留言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周敦颐的爱莲说嘛,唉?我寻思着这是什么意思呢?大家都知道牡丹在爱莲说里面可不是一个好形象,它没有荷花高洁,没有菊花傲气。就不止爱莲说了,在古代很多文人墨客、迁客骚人的笔触下,牡丹几乎都不是一个正面形象。所以很多人一提起牡丹,脑子里就想起了一些什么荣华富贵啊,爱慕虚荣啊、反正是有些嗤笑的,比如我这位朋友。
其实我很反感这种有历史痕迹的、他人笔触下的给我们造成的刻板印象。
没有经历过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你说你喜欢菊花的傲气,我觉得你没有明白菊的真正含义;没有经历过周敦颐为官在朝的清贫,你说你喜欢荷花的高洁,我觉得你也没有真正体会到荷花的存在价值。所以说空凭一首耳熟能详的诗、一句耳濡沫染的话或一部家喻户晓的著作,而没有了解其背后真正的内涵,你就轻易决定了自己的喜好,甚至建构了自己的价值观,这是不明智的。
我们这群人,苦没有真正苦过,爱没有用力爱过,每天受着信息大潮的冲击,三观未定又备受曲折。网络或书本让我们过早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勤奋却又不过三天。热血透不过纸张和屏幕,回忆止于游戏和高考。像一群没有根的孩子,在别人的经历和精神里吵闹。40年的太平盛世,让我们变得浪漫、敏感而脆弱。
说了这么多,我是想表达,我们不一定要在他人的笔触下寻找自己的精神世界,山河辽阔,河清海晏,我们的路不在屏幕和纸张里,应该在我们的脚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