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要竞争,还是让孩子跟自己竞争。
只选适合孩子的,做孩子能发挥天赋的事情,不要将自己和孩子都陷在与别人赛跑这件事上。
是不是一直有一个娃,被叫做“别人家的娃”?
是不是一直有一种比较,叫做“他比我们家娃成绩好”?
是不是还有一种选择,叫做“这个科目分数比重大”?
无论是哪一种,都别忘了先关照自己的娃。
“双减”已经快一学期过半了,想躺平的家庭已经快躺平了,继续鸡娃的家庭也还想继续鸡娃,无论我们是属于哪种情况,都属于被“双减”考核的那一种。
为什么这么说?
咱们往浅了看,“双减”不就是减负减压,不给孩子超负荷的压力嘛;
咱们再往深了看,“双减”是在减去因为不甘心娃落后被迫营业的各种培训班,减去父母的不必要教育开支,减去因为比较带来的心里焦虑。
看清楚了隐藏在背后的真相,我就更淡然了:
减与不减,影响都不大,孩子喜欢的学科,继续学;
孩子正在挑战的困难,继续面对;
孩子要看的书,玩的游戏,要打的球,更积极拥有;
孩子确实没有热情也不喜欢的培养,咱们也更不勉强。
我放手让孩子自理的态度,也更坦然了。
竞争确实可以鞭策进步,但这是手段,不是目的。
搞清楚这一点后,我们向内看孩子的眼光,一定会从“比较”转向“促进”。
当我有机会把那些机械重复、没有效能提升的事情,统统减少到最低后,家里气氛更和谐;孩子也有了大把可用的时间,可以无所畏惧地将时间浪费在他热爱、顺应他天赋的事情上。
不管是他热爱的数学,还是他擅长的表达,也不论是他自发热的好奇心,还是他超有逻辑条理的思维,以及过去被迫间歇性营业的运动项目,都会因为“双减”后的留白时间给予他助力。
即便如此,让我安心的是,“双减”不减努力,他的学习依然稳步前进。
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让自己燃烧,除了“热爱”。
这是因为搞清楚自己为什么做,以及做一件事情的意义,远比“竞争的比较”长久,只有“适合的热爱”会伴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