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琅琊榜》:璇玑公主锦囊里的信真假难辨,誉王为何轻易相信了?

《琅琊榜》:璇玑公主锦囊里的信真假难辨,誉王为何轻易相信了?

作者: 兮言小姐 | 来源:发表于2022-01-12 23:05 被阅读0次

    看这部剧,即便是反派,很多时候,我们都对他们讨厌不起来,这其中,最让网友们意难平的几位里,一定有那位最像梁帝的皇五子。

    誉王萧景桓。

    萧景桓在跟太子的对抗中,步步为营,在皇权的斗争里,他不是没有上位的机会,可最终,他却成了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这其中,璇玑公主以及她的人所出的力气可谓不小啊。

    就连言阙都提过,誉王是最像梁帝的一位,他能做到礼贤下士,同样也能做到精于算计,城府极深。

    可这样的人,为何会轻易地相信璇玑公主留下的锦囊里的信件呢?

    01、誉王已经走入绝境,没得选择

    按照剧中的故事设定,梅长苏是回来翻案的,但也是复仇的。

    《琅琊榜》作为一部架空历史的权谋剧,其权谋,曾被网友认为过于简单,故事设定,也有不少BUG难以自圆其说,但并不妨碍它成为经典。

    原因很多,但极为关键的一点,是观众看的爽。

    就像爽文小说一样,逻辑上,多多少少也是不够严谨的,但够爽就行。

    撇开靖王在梅长苏的帮助下,一步步渔翁得利,成为大BOSS这一点再看誉王,其实他才是最符合君王的人选。

    靖王上位,那其实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选择。

    誉王其实更符合现实和历史的选择。

    他有君王气质,有礼贤下士的姿态,有争夺的胆识,更有足够隐忍的耐力和处事的理智。

    如果没有梅长苏,野心没有觉醒的靖王,这辈子大概率只会是一个普通郡王,只会是一个长年征战在外的将军。

    可梅长苏成了那个变数,靖王的野心觉醒,太子跟誉王两败俱伤,太子被贬谪出京,誉王被梅长苏一步步逼入绝境。

    他已经是穷途末路,只能最后拼死一击了,成王败寇,取决于他最后的一次行动。

    可这最后的行动,总得有个让他自我说服的由头,璇玑公主留下的锦囊信件,变成了这个由头。

    与其说,是誉王轻易地相信了璇玑公主留下的这个锦囊,不如说,是这个锦囊给了誉王最后一博的借口。

    剧中所提,太子真正牵涉当年那件事的剧情不多,算来算去,大约也就谢玉这一个,当然,也许还有越贵妃以及太子党的推波助澜。

    可誉王不同。

    不论是当年那件事,还是誉王跟靖王之间的派系斗争里,誉王的过错,都是实打实的。

    誉王曾经跟皇后提到当年宸妃那件事,静妃靖王都看在眼里,一句“难道你现在还觉得静妃柔善可欺吗”泄露了誉王所有的底气。

    当年的事,皇后誉王都推波助澜了,私炮房的案子、跟滑族余孽(红袖招)关系过密、勾搭悬镜司、逼迫静妃、离间梅长苏跟靖王……

    每一件事的背后,都是誉王,他不作最后一搏,靖王上位后,他就只有死路一条。

    靖王上位是死,发兵九安山失败也是死,可至少,后者还有成功的机会。

    所以,不是他立刻就相信了璇玑公主留下的锦囊,而是他需要一个支撑着自己最后一搏的信念。

    这个信念,来自于信中提到的真相。

    02、誉王对自己的身世存疑,梁帝对他的态度奇怪

    众所周知,誉王的生母是“祥嫔”,居住在行宫里,那位“祥嫔”的身份是个谜,以至于誉王对这个生母到底是什么人,始终带着几分怀疑。

    他曾经不止一次向皇后打听祥嫔的身份,可堂堂皇后都不知道。

    如果祥嫔只是一个普通人,为何所有人对她一无所知,为何梁帝要把她藏在宫外,至死都未带回宫中,又为何梁帝从来不提祥嫔?

    这些都是誉王私下探究了无数次,却始终无法知晓的东西。

    所以,这些都说明他生母的身份很特别,特别到,成了梁帝的禁忌,无人知,无人提。

    此外,梁帝对他的态度也极其怪异。

    誉王被带回皇宫后,是交到了皇后手里,给她作为养子抚养长大的,等于变相在抬高誉王的身份地位。

    这是对誉王的爱护,当然,梁帝也有其他的考量。

    后来,皇长子自缢,梁帝的皇子中,某种角度看,誉王最为尊贵,最像梁帝,从能力上,誉王也不输其他皇子,可为何梁帝偏偏选了萧景宣为储君呢?

    这是誉王、皇后乃至许多人都想不明白的问题。

    誉王自己也愤愤不平过,听不懂,为何梁帝对他忽远忽近,也不懂,为何自己样样都比萧景宣强,却不被选择。

    所以,当这封事关他身世之谜的信件落到他手里的时候,他终于明白了自己这么多年搞不懂的事。

    他明白了自己就是个陪跑的,即便给皇后抚养,即便给予多大的荣宠,都只是为了让他把这个陪跑的身份落实到位。

    祁王死后,用他牵制太子,太子被贬后,用他掣肘靖王。

    正如他内心深处的那句话:自己就是一颗棋子,大棋子生下的小棋子而已。

    可他怎么甘心?

    他三十多年来的所有处事,都只是为了那个至尊之位,如今却被告知,自己从一开始就跟那个位子无缘,所有的付出,都成了一场空。

    自己则成了一个笑话。

    可他还保有最后一丝希望,他想知道答案,想听梁帝亲口告诉他答案。

    这个答案,平日里没法问,那就只能在战场问了。

    那封信,也就成了他兵发九安山的由头,他孤注一掷,一是为那皇位,二是为求证真相,三是为当年的滑族复仇。

    此时的他,困守在京,春猎是最后的机会。

    死之战,那封手书是不是真的,该不该信,显然不是最重要的事了。

    03、红袖招和夏江的效忠,让他不得不相信

    红袖招,是滑族璇玑公主所创,在璇玑公主死后,她留下的人脉势力,一分为二。

    明面上,由弟子秦般弱执掌红袖招,暗地里,又将一部分势力攥在夏江手里。

    秦般弱是听命于璇玑公主的遗命,全力辅佐誉王的,所以从一开始,秦般弱就以谋士之身,在誉王身边做事。

    差别在于,璇玑公主跟秦般弱想辅佐誉王的目的是不同的。

    璇玑公主选誉王,是为复国,因为誉王是滑族血脉,秦般弱一心辅佐誉王,则是听命行事,她的目的早就变了。

    又或者说,她从来就没有理解璇玑公主让他全力辅佐誉王的意思。

    所以,秦般弱以搅乱大梁的朝局为重,她以为,自己的族人早就被同化,复国无望,让大梁内乱,甚至灭亡,以慰璇玑公主在天之灵,才是她的目的。

    可不管是为什么,秦般弱乃至红袖招都全力辅佐誉王,这是誉王看到的事实。

    此外,夏江原本不涉党争,后来在秦般弱的周旋下,选择入局,看似为了阻止靖王上位,但实则也有听璇玑公主遗命的意思。

    尤其是最后的三月春猎,为何他们都愿意孤注一掷,将全部希望都投到自己身上,誉王心里必然是有疑问的。

    自己只是一个大梁的皇子,缘何能让璇玑公主尽全力扶持?

    那个锦囊,给了誉王答案。

    与其说誉王相信那个锦囊上的手书,不如说,是他成长过程中的种种,让他不得不信,让他不得不找一个合适的缘由,让他承认自己的失败和不被认可。

    誉王是个聪明人,他所遭遇的种种,都有迹可循,那封手书所说的“真相”,跟他的那些遭遇,都能逻辑自洽,他找不到不相信的理由,只能信了。

    结尾

    说实话,誉王这个人挺可怜的,尤其是他最后的那几个镜头里,他向梁帝质问,求答案的时候,那种悲怆,让人感同身受。

    身在牢笼里,他虽是失败者,可他依然有身为皇子不卑不亢的风骨,和被贬谪出京的那位献王是大不相同的。

    只可惜,他的身世,注定了他在大梁朝廷走的每一步,都不会是坦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琅琊榜》:璇玑公主锦囊里的信真假难辨,誉王为何轻易相信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kugc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