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听爸爸讲婆婆的一些事情,婆婆两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有了新的家庭,她只好留在家中,由她的爷爷抚养到14岁。也可以说是孤儿了。没有父母的疼爱,她的安全感从何而来?该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全靠她自己摸索。真的不敢去想象其中一些细节。
14岁便嫁给爷爷,也是因为曾祖父身体不好,算是冲洗结婚。14岁还是小孩子,懵懂不懂事的年龄,就要承担为人妻,为人媳的责任。那些艰辛可想而知。
后来爷爷出门闯荡,婆婆生了一场大病,病了几年,几岁的爸爸便和婆婆相依为命,奶奶走路都很困难,爸爸便搀扶着奶奶。做饭,洗衣等一些家务活便落到了几岁的孩子身上。爸爸至今记得几个帮助过他的老人,只要看到他在塘边洗衣服,那几个老人便会接过衣服,帮爸爸洗干净。后来爷爷寄了五元钱给婆婆治病,才来到城里治病。也是有好心人(下星屋的人都叫她姑姑)帮助,在她家住了一个多月,她女儿每天背婆婆到状元洲治病,爸爸就在后面跟着。
再后来爷爷出现婚变,也是好心人出主意,于是婆婆便带着爸到重庆找爷爷。保住了婚姻。以后就有了姑姑,叔叔。中间还夭折了两三个。一个弱小的女子,生养了七八个孩子,曾经也有过出去工作的念头,只是工作几天,家里便是一地鸡毛,只好在家相夫教子。
因为家中事务实在是太多,爸爸便想婆婆帮着带带我。我在婆婆那里住了两年多,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经常尿床,都是婆婆清洗晾晒被褥。也许是没有在父母身边,潜意识里紧张,缺乏安全感。尿床频繁。婆婆有过一些不耐烦的时候,到现在来看,我也是可以理解的。
到后来长大后去陕西婆婆家住了几天。大概是2000年吧。那时婆婆也已经七十多岁了。踉踉跄跄的去买菜,把我当客人,为我做好吃的。
在我的印象中,婆婆话语不多,细声细气,一生勤劳简朴,为家庭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照顾丈夫。
爸爸和婆婆相依为命几年,母子感情深厚。后来爸爸结婚,和妈妈感情很好。婆婆可能是觉得妈妈抢走了爸爸。对妈妈做出了一些过激行为。我不是当事人,无法理解妈妈的感受,不过学了心理学,因为婆婆的原生家庭教养,对于婆婆的行为,也还是有一些理解的。
爷爷年轻时便勇敢出去闯荡,自己在工作上也是兢兢业业,勇于钻研。多次评为劳模,积极分子。在爸爸的印象中,爷爷工作是早出晚归,有很多次都是爸爸晚上送饭到工作单位给爷爷。由于被划成右派,工资下降,爸爸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自愿考入中专,早日工作补贴家用。爷爷对此都有些愧疚。当爸爸取得自考大专文凭,已经四十来岁。爷爷都寄来100元给予鼓励。
爷爷对待子女不是粗暴,而是耐心教养。在爸爸的记忆中爷爷只打过他一次。是因为爸爸调皮,拿毛毛虫吓唬同学。为此婆婆都抱着爸爸痛哭了很久。心疼爸爸。
爸爸,叔叔都耳濡目染,对待自己的孩子和颜悦色,耐心教导。让孩子们感受到浓浓的父爱。
爷爷奶奶坚持锻炼身体,爷爷87高寿,奶奶更是97,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身上我感受了勤劳,担当,责任,上进的美好品质。这些都是我们值得永续传承的。
我们这一代传递给孩子的又有什么呢?这是我新年的思索,也是我将要努力的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