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这本书之前,已对这个名字很熟悉,一直以为这是一本纪实文学,然而,当打开这本书才发现,是走进了一个科幻世界,是作者站在1870年,对海洋世界展开的畅想与神游,虽说是科幻,但你不得不承认,当时的很多设想正在被现实印证,因此,在被作者惊人的想象力折服的同时,不得不为他的知识储备之丰富与眼界之超前而惊叹,读完后,佩服之余,就是对这本书的喜爱。
这本书立足科幻小说,但却是一部行走的地理和海洋生物百科全书。抱着纪实文学的期待翻开了一本科幻小说,有几分失望与抵触,因为对科幻、玄幻类一向如此。但随着教授与仆人孔塞伊、捕鲸手内德·兰德被海怪吸引,并不惜代价登上搜捕海怪的战舰,开启海洋之行时,故事就变得有趣,也离作者海底两万里的目标越来越近。
这本书给出的第一个谜团:海怪到底是什么?从大小、外形、硬度等很容易联想到潜艇,然而立足成书时间1870年,感觉这又不太可能,随着战舰与海怪狭路相逢,待到神秘面纱被揭开,还真是一艘无所不能的潜艇,这本书的作者好厉害,这么早便预想了潜艇的雏形,为此我还专门查了潜艇问世时间,最早应该是1900年美国装备的第一艘潜艇,中间整整相隔30年。
随着阴差阳错且过于巧合的故事,作者“强行”把博士等探险三人组塞进了“鹦鹉螺”号,得以结识神秘的尼摩船长,从此开始近两万里的海底世界之游。到这里,小说也真正进入主题,通过对所见所闻所历的记录,开始向世人展示地理与海洋生物大百科。
从地理的角度来看,他们从布鲁克林码头出发,进入太平洋,过日本海到印度洋,游波斯湾顺红海而上,进入地中海穿直布罗陀海峡,经亚非欧三大洲交汇处入大西洋,然后开启南北之行,冒险赴南极,死里逃生后一路向北,最终侥幸得以恢复自由,完成了遍及地球七大洲、四大洋的海底世界之游。作者大脑中有一副活地图,从有关苏伊士运河、南极等地理环境的描述,不难看出作者地理知识之丰富,欧洲大航海时代让欧洲人更早的走向世界,也几乎赋予每个欧洲人胸有万里波涛的眼界与胆略。
从海底见闻的角度讲,作者的知识储备是非常丰富且惊人的,灵活的通过尼摩船长、教授两个行走的百科全书,介绍了海洋生物在世界各地分布的独特性,海底世界地理、水流变化等等,又通过孔塞伊、内德·兰德两位巧妙的对鱼类知识进行补充,通过见闻对海底世界展开充分的想象,站在1870年的作者,就有如此惊人且全面的知识储备,以及对海底世界深入的研究探索,放眼当时,直呼不可能,着眼当下,亦是难得。
再从教授与尼摩船长的谈话,关于密度、浮力、压强、电流、空气压缩等等物理知识的探讨,不得不感叹作者真是个难得的奇才。文中虽然也有夸张、不现实之处,但这些统统都可忽略不计,只静静地遨游海底世界即可。
感叹欧洲当时之先进,欧洲人对知识的探索研究遥遥领先之余,也不得不自惭形秽,因为当时之国人仍没有被鸦片战的炮火所唤醒,当下之我们,也大多被工作和生活一叶障目,蜗居于一隅,当着以小利计的小市民,早已放下对知识的追逐,因此,在读完1870年的书后,仍会有惊叹,更多的是源自井底之蛙的悲鸣吧。
话说“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又讲“眼界的宽度决定可以达到的高度”。
无论是知识还是眼界我们都有不小的差距,时代沧桑巨变,被时代所铭记的只有伟人、大家,而没有一个是富翁。
读这本书的同时,沿着“鹦鹉螺”号的航行轨迹穿行了世界地图,顿时世界大格局在脑海中更加清晰,也顺带捡起了经纬度、时区、地球自转公转等基础知识,久别的获得感失而复得。
因此,从长远计,还是要坚持读书学习,充实内心,做一个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向往、敢于挑战的人。
最后,用一段话共勉: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岁月带伤,亦有光芒;
眼中有山河万里,何惧几分秋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