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机械微知识
包政:从ZARA看企业如何建立快速反应的供应链?

包政:从ZARA看企业如何建立快速反应的供应链?

作者: 华商CEO | 来源:发表于2017-09-06 18:05 被阅读5次

    提高产品的生产性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按照速度经济的原则缩短供应周期。

    缩短周期有两种方法,一是提高速度,二是减少批量。

    第一,提高速度或提高通过能力。ZARA在提高速度上的具体举措是,加大供应链各环节的资源配置力度,提高各个环节的通过能力。

    比如,在订单处理环节,按整体要求设定目标,在8小时内把所有订单分解完毕,绝不在这个环节浪费一分钟。然后,按照这个环节的目标,配置资源和人手。淡季配置800名员工处理订单,旺季增加到1200人。

    在加工环节,ZARA建立了20个高度自动化的印染中心和剪裁中心。在每个印染中心和剪裁中心周边,集聚着500家外协加工厂或手工作坊,主要从事缝纫制作业务。并以现代化的地下物流传送带联系起来,把裁剪好的衣料直接输送到外协工厂和作坊。

    由此,形成方圆200英里的一体化集中生产加工基地。这样的生产基地一共有20个,都分布在西班牙;每个生产基地都需要几十亿欧元的投资。服装业不同于汽车业,受“时尚”或“过时”因素的影响很大,所谓“活纱、死布、烂服装”。

    ZARA必须最大限度推迟印染和裁剪的时间,最大限度地降低印染和裁剪环节的存货风险;然而,一旦印染和裁剪完毕,开弓没有回头箭,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加工成服装,并送至零售门店销售。

    在物流配送环节,ZARA建设2座60万平方米的配送中心,实行24小时昼夜运行;运输车辆像地铁一样准时,货物上车,无论装满与否,按时启运。

    为了确保各流程与环节的衔接,减少停留、等待和转运的时间,设专人跟踪作业流程,包括订单处理、物料采购、生产作业、外协加工、物流配送,等等,在时间进度、产品品种及其数量上维持各环节同步,直至抵达零售门店、上柜台销售为止。

    物流配送速度很快,24小时内到达欧洲大部分门店,48小时内到美国,72小时内到上海和日本的门店。

    第二,减少批量,或减少每一批次产品的数量;这也是丰田“准时制”的原则,只在必要的时候供应必要的产品与数量。减少每一批次的数量,就可以提高每一批次通过各加工环节的速度。假如,500件一批次,在一个环节需要停留半个小时;那么5000件一批次,就需要停留5个小时。

    减少批量的最高境界,就是一件一批次。在日本企业称为“单件流生产”(OneStream Production)。减少批量的全部难点,在于缩短品种转换所需要的时间,使转换品种的时间为零。只有不断缩短转换品种的时间,才能有效地减少批量或增加批次。影响批量或经济批量的主要因素是,品种转换时间以及人力的投入。

    减少批量、缩短品种转换所需要的时间、实现“一个流生产”等,讲的是一件事情,提高生产的柔性,使生产活动领域有能力“按需生产”,能够有效地自我调节供求偏差,调节“供应期量”,按照市场的“需求期量”供应产品。在这里,“期量”就是时间区间上的数量,比如,每月、每周或每日多少需求量。

    在“提高速度”的基础上“减少批量”,可以最大限度地按照“实际订单”组织生产,所谓“订单式生产”。至少可以用有限的库存备货,或有限的“安全库存”,实时响应消费者的需求及其变化。

    降低了各个零售门店需求预测的要求及其难度,一旦出现偏差,存货偏差量很小,可以迅速调整品种结构,以新款带动销售,滚动修正存货偏差,不必打折销售。维持零售价格水平,避免打折销售,有助于提高门店盈利能力,减小库存压力及其存货偏差。这就创造了一种有利的条件,授权门店经理直接向总部下订单,也就是根据每款服装的实际销售速度以及趋势进行补货。

    本土企业一般生产加工的周期都很长,不能有效地响应市场需求的期量。不得已,只能采取备货式生产方式。在规模小、批量小的时候还行,还能应付得过来,可以通过调度,及时把存货偏差调整过来。

    随着规模和批量的逐渐扩大,供货的状况变得很糟糕。应了一句老话,人的脊椎不是从乌龟的背壳演变而来的。不得已,只能进一步延长生产周期,转向“反季生产”,通常是反两季生产。春季的货物,提前到上一年夏季生产,包括设计、打样、试制、定价;然后召开订货会议,组织分销商及其零售门店经理选样、下单、定量、打款。

    在这种情况下,神仙也不能预料未来,未来究竟会有什么需求和多少需求,其中还有很多不可控的市场竞争变数。随之而来的是供求偏差,规模越大偏差就越大。导致企业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都消耗在缓解厂商矛盾和冲突之中,包括讨价还价,从6折降低到4折,以及加大广告、宣传、促销的投入。

    由此而论,不着眼于供求关系,不在供求期量上下功夫,厂商矛盾和冲突不可能缓解,只会愈演愈烈,直至两败俱伤。企业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软磨硬泡,迫使分销商就范,吃进更多的存货;把不良库存转移到商业领域,所谓“转移库存”,直至把分销商及其零售门店压垮为止。

    压垮或压死分销商,等于动摇厂商一体化关系体系,动摇企业进入市场的命脉。明智一些的企业会讲究一点艺术,退而求其次,降低用工用料上的成本,或寻找更为廉价的第三方加工,以维持厂商之间的利益关系。结果还是一样背道而驰,不断延长生产加工的周期,不断弱化自有品牌的建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包政:从ZARA看企业如何建立快速反应的供应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kuv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