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公孙丑上》01:孟子的治国理想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作为孟子的学生,整日里耳濡目染,深切感受到自己的老师有一身的治国本领。这一日里,斗胆拿齐国人心目中的功臣管仲和晏子来奉迎孟子。在公孙丑看来,自己的老师孟子如果有机会在齐国掌权,定然能够建立管仲、晏子那样的功勋。
很显然,公孙丑并未真正洞悉孟子的治国理想。于是,引来孟子的一通抢白。
一、霸天下
孟子引用曾西的话来评价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曾西一丁点儿也没瞧上管仲,认为他受到齐桓公的充分信任,执掌齐国国政多年,才取得那么一丁点儿治理成就,“自己”耻于和这样的人相提并论。
更为难得的是,曾西在对管仲这个显赫之臣看不上眼的同时,却对子路那样的圣贤敬畏有加。自己的父亲曾子敬畏子路,曾西便拒绝在贤德上与子路比肩。能入曾西法眼的是人的贤能与美德,没了贤能与美德即便取得了世人看来是了不起的功绩,在曾西看来也是不值一提的。
孟子之所以拿曾西来说事儿,其实就是在告诉公孙丑,以功利心霸天下压根不是自己的治国理想,“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不入曾西的法眼,也不是孟子的治国理想。
二、王天下
与霸天下相对应的是以仁义之道“王天下”。
用孟子的话讲“以齐王,由反手也”,凭齐国的实力以仁义之道王天下——易如反掌。
管仲、晏子引领齐国霸天下、显天下凭借的是利与力,孟子所主张齐国王天下凭借的是仁与义。以“仁义”王天下,当然不是孟子的发明,而是古已有之。汤开创商,武丁中兴、持守商凭借的是仁义,文王之德作为积淀,至武王、周公而有天下,凭借的仍然是仁义。
客观来讲,纣之所以先后失去微子、微仲、比干、箕子、胶鬲等贤人,乃至于最后失去天下,最主要的便是他的不仁与不义。
三、安天下
其实,王天下也不是孟子真正的理想,他的理想是借助诸侯王的力量,结束天下的纷争,一天下从而安天下,从而使天下生民结束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逐步过上繁荣而有秩序的小康生活。
武王当年接过文王的接力棒安天下,背景是圣王汤到中兴之商王武丁,商王朝先后出现过六七位贤圣之君,有深厚的积淀。“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再加上微子、微仲等一大批贤人辅佐着商纣王。
在孟子看来,“今天”的齐国要想王天下,与当年文王、武王的处境完全相反。一方面从实力上讲,齐国为千里之国、万乘之国,有比当年文王、武王更强的实力基础。另一方面放眼当时的春秋、战国,圣王已经好久没有出现过了,“民之憔悴于虐政”而盼圣王的急切甚于当年。
孟子引用孔子的话说明当时的情势——“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在孟子看来,当时的齐国具备相应的势,恰逢其时,正好可以实现自己一天下从而安天下的治国理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