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刚刚开局,吃瓜群众仿佛瓜田中上蹿下跳的猹,吃了一瓜又一瓜。
3小时28封辟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传播打造了火箭般的“吃瓜”速度。
网友们更是才华横溢地将近期的瓜编成了一首诗《一个,一个》。
来源见水印,侵删但“吃瓜”却并不是互联网时代独特的产物。
美国诺克斯学院心理系教授弗兰克·麦克安德鲁从进化论的角度指出,“八卦”并不是现代流行文化的产物,而是在我们的祖先还是猴子的时候就有了。
在部落时期,先民们为了能够了解哪些地方能够有更多的猎物和果子,哪些群体比较友善可以交往,哪些部落容易引发冲突需要防备,由此产生了对周围环境的密切关注。
可以说,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都渗透着八卦的基因。
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出现了我国传播新闻的最原始形态。
据《左传·襄公十四年》师旷引《尚书·夏书》记载:“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循于路。”
意思就是遒人这种官员到民间走街串巷传达国政,同时也顺便采采民风。
这种官员可谓是兼具上令下达和下情上达两个功能,是政府与社会的直接联接者。
到了西汉时,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报纸——邸报。
由于西汉实行郡县制,各郡在京城长安设有办事处,这个住处就叫做“邸”,“邸”的常住代表定期将皇帝的旨意、诏书、臣僚奏议等文书及朝廷大事等政治情报写在竹简或绢帛上传回郡县,即为“邸报”。
那时的新闻基本以政治情报为主,多在官员之前传播。
到了宋朝,随着活字印刷术的进步,出现了最早的民间报纸“小报”。正式开启了普通民众的吃瓜时代。
小报不仅报道政治、军事方面的信息,也包含一些娱乐八卦,如宫廷秘辛、案情进展、官员隐私等,俨然已经成为现代门户网站新闻的线下简易版。
20世纪90年代,中国互联网行业开始起步。
以腾讯、新浪、网易、搜狐为代表的门户网站为了吸引流量,开设专门的娱乐板块,便于用户了解国内外明星的信息。
但这些信息仅仅只是展示,无法进行讨论和追踪。
且由于早期监管不严,网站上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
1999年,天涯社区的兴起成为互联网群众的第一片“瓜地”。
彼时,新浪网刚刚改版,大量习惯论坛的社区网友纷纷出走到天涯社区,为其带来了“高大上”的基因。
无论是时政、军事、职场还是社会民生,讨论都鞭辟入里,成为舆论聚集地。
之后,随着大量用户涌入,新用户素质稂莠不齐,导致之前的文化被稀释,渐渐被娱乐八卦信息所取代。
在微信、微博还未崛起的年代,天涯社区一直是舆论的重要发源地。
但随着大量公关水军的涌入,内容越来越水化和无厘头,天涯逐渐被微博所取代。
2009年,微博开始试运营,首先就邀请明星入驻,由此开启了明星与粉丝即时互动的新时代。
微博自带UGC属性,使得用户在关注明星信息的同时,能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公域信息特点使得发出的信息能够被所有人看到,并产生裂变式传播,更加加速了娱乐的信息化扩散。
吃瓜群众的吃瓜量和吃瓜速度都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
同时,另一具有社群特征的网站——豆瓣,由于信息报料的快速、准确和无限制,成为吃瓜群众的搬瓜基地,与微博的病毒式传播互为补充,形成了吃瓜的完整链路。
尼尔·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中写道: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这种现象似乎正在成为现实。
吃瓜群众的前身是围观群众。
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的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围观是个中性词,而吃瓜则将这一性质戏剧化了。
正如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的总结:“吃瓜群众”代表的无非是“无责任、无判断、无担当”的“三无心态”。
相较于围观群众而言,吃瓜群众入戏更深。
而微博等社交平台更给予了吃瓜群众表演的舞台,我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可以批评、站队,甚至自己臆想可能的情节和结局。
无论我说的对不对,无论我说的对不对得起谁,娱乐至死的年代,认真你就输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