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社会心理服务师养成手记第十二篇——如何与不同心理状态的人打交道

社会心理服务师养成手记第十二篇——如何与不同心理状态的人打交道

作者: 怒放的叶子 | 来源:发表于2020-05-21 11:49 被阅读0次
    翠平拍摄

    上一篇讲到社会心理服务师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清晰的区分是为了有的放矢地应对,具体而言,应对方法有四种:给心理健康者讲道理;对心理不健康者“反着”说;对心理不正常者顺着说;对心理死亡者,选择闭嘴不说。

    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听懂道理。

    对于心理处于健康状态的人,我们可以给他讲道理。

    从小到大,父母和老师都是把我们当作一个心理正常且健康的人来对待,所以我们的成长中从来不缺道理。长大以后,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仍然是法律、伦理、道德等各种“道理”,以致于我们对道理形成依赖,会很自然地假定对方听得进道理,而忽略了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有足够的理性,能够听得进道理,并且愿意付诸行动。

    这里有必要谈到两种不同性质的心理咨询,一是针对心理健康群体在成长各个阶段所可能产生的困惑和障碍进行的发展性心理咨询;一是针对心理不健康群体因各类刺激引起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问题,或因各种挫折引起行为问题,导致心理平衡被打破,所需要进行的健康心理咨询。

    笼统来说,发展咨询是锦上添花,是给来访者讲道理,而健康咨询则是雪中送炭,是心理助人。

    针对心理不健康的人,需要用心理的策略来应对。

    对于心理不健康的人,讲道理往往没用,事实上,道理他都懂,就是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因为心理健康水平低。正如电影《闻香识女人》中,中校那段经典的台词:“如今我走到人生十字路口,我知道哪条路是对的,毫无例外,我早就知道,但我从不走,为什么?因为他妈的太苦了!“

    知道但做不到,既是人性使然,也是心理不健康的写照。如何应对呢?答案是”反着说“,因为心理和道理正好是反的。

    比如一个孩子放学回家,妈妈见面就催他赶紧写作业,这个孩子心理会有什么反应?他会抗拒,很想玩一会儿,放松一下。如果妈妈说的是”快来帮我做饭“,孩子会有什么反应?出于趋利避害的自然心理,他会说:”我还得写作业呢!“对于一个已经对学习产生抵抗,听不进道理的孩子来说,更好的表达方式不是直接下指令,而是反着说。”我看你现在学的知识越来越难,我都半天搞不明白了,你们老师到底是怎么教的,能给我讲讲吗?“把自己变成学生去请教他,激发他”好为人师“的一面,孩子反而能够变被动为主动。

    通常讲道理时,我们会用陈述句,告诉对方应该怎么做,必须怎么做。面对心理健康水平低的人,则要变陈述句为疑问句,“这个事情你怎么看?你能帮我一下吗?”把自己放在一个低的位置上,把对方捧高,以请教的方式,打破他的心理防御,满足他的心理需求,然后才能建立起沟通。

    一个内心强大,能够自洽的人并不需要表现得张牙舞爪。两强相遇,往往两败俱伤。那些有智慧的人,反而表现得很谦和,他会向你提出一些问题,让你感觉良好,同时又得到想要的信息。

    对于心理不正常的人,我们就要顺着说。

    我们看疯子是疯子,疯子看我们呢,也是疯子。正常人跟正常人可以沟通,疯子和疯子也可以交流,而正常人和疯子永远不能交流。为了向疯子证明我们不是疯子,就要顺着他的话说。

    当你意识到跟一个人没法交流时,要立马知道,要么你疯了,要么对方疯了,可经常我们总认为是对方疯了。该怎么做呢?首先要意识到是自己疯了——这才是与对方认为的保持一致。这样的方式是一种示弱,避免引发进一步的争论。

    一个人的行为本身没有正常与不正常之分,关键看这个行为者是谁,在什么情境下做出了这种行为。我们眼中的疯子是疯子,疯子眼中的我们(正常人),也是疯子,这一点我们得相信。所以,当我们判断对方疯了,就要顺着说,跟他一起疯。

    比如一个疯子说桌子上有条蛇在跑,一看就是他出现幻觉了。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说:“没有啊,那是你的幻觉!”疯子只会觉得你疯了,因为他栩栩如生地看到了那条蛇。

    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两个人吵架,一个说:“你有病。“另一个说: “你也有病!“当他用“也”时,意味着已经认同了对方的指责,这在心理学上叫“投射性认同”。老百姓常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只要吵起来,两个人就没有一个好东西,这句话在心理学上是有道理的。

    有一个笑话,说的是两个人吵起来了,一个人说三乘以八等于二十四,一个人说三乘以八等于二十一,两人争了一天也没争出所以然,只好去找判官。判官说:“把说三乘以八等于二十四的人抓起来,打一顿!”为什么?因为人人都知道三乘以八等于二十四,你还非要和一个说等于二十一的人较真,不打你,打谁!打你不是因为对错,而是因为你不会看人。

    很多人执着于对错,即便挨打,也转不过弯来,学不会跟不正常的人顺着说话,结果吃一次亏又吃一次亏。

    面对心理死亡状态的人,就不要再说。

    当一个人的心是死的,对世界就不会做出反映,我们跟他说什么都没有用处了,这个时候,只能闭住嘴什么也不说。

    还有一种心理死亡状态是偏执,不管你说什么,他都觉得不对,这种情况下,也只好闭嘴不说。

    以上,我们用比较专业的说法讲了四种心理状态的应对。但生活当中,这些说法离老百姓还是有些远。社会心理服务既然面对基层,我们应该把它讲得更加通俗。比如,再往下降一个层次,把人的心理状态分为三种:健康、不健康、不正常。

    三者有何区别呢?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合理地表达诉求,不健康的人会压抑自己的情绪,不正常的人则直接诉诸行动。

    什么是诉求?诉求就是欲望。人为两个字而活,一是情,一是欲,负性情绪的背后往往是失控了的欲望。作为训练有素的心理工作者,我们不仅要看到对方的情绪,还要看到对方情绪背后未被满足的欲望。善意的安慰是害人的毒药,当对方有情绪时,作为专业人士,我们不是要安慰他,而是要帮他表达出诉求,这一点很重要。

    一个人心理不健康的人,他没法表达诉求,而是表达情绪。表达情绪是一种感性反应,表达诉求才是理性反应。感性反应是对事件的直接反应,理性反应则是更加成熟的应对。当一个人说“气死我了”时,我们可以跟他说:“你别说气死我了,你说这件事情把我激怒了。“气死我了”是感性反应,“你把我激怒了”则是理性反应,几字之差,天壤之别。

    我们举例来说,一个男人上班忙了一天,加班到晚上9点才回家,一看老婆压根没做饭,就生气了。如果心理健康水平高,他会把生气这一感性反应转成理性反应,问问自己为何会生气,是因为想要被人关怀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吗?一旦意识到情绪背后的欲望,他会直接跟老婆说:“我太累了,你帮忙做点饭吧!”心理健康的人,直接表达诉求。

    事实上,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首先,他要能够觉察到负面情绪背后潜藏的欲望,把感性反应变成理性反应,同时,他还要能够用嘴把需求表达出来。真正痛苦的人,往往说不出来。一个女人发现老公出轨了,又哭又闹又上吊,基本不会有什么大事。真正痛苦的人,不哭不闹也不上吊,反倒令人担心。说出来对心理健康特别重要。

    那么心理不健康的人呢,一回家看到老婆没做饭生气了,并且压着这股气,自己做饭去了。为什么?因为他懦弱,不敢往外攻击,只能压抑自己的情绪和需求,结果就听见厨房里叮叮当当、乒乒乓乓……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是带着情绪工作的。这种情况下,工作一定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为一个带着情绪工作的人,不可能做到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反过来说,一个人不能做到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很难说他是个心理健康的人。很多人干着这个想着那个,是因为他没法做选择,不敢放弃。

    如果是一个心理不正常的人呢?一进家门,看见老婆没有做饭,上去就骂、就打,情绪都感受不到,直接付诸行动了。一个人通过动手、动嘴来表达愤怒,他的心智年龄大约只有3岁左右。

    对社会大众来说,这套判断标准更加接地气,能够有助于迅速识别对方的心理健康状态。

    最后,要强调一点,在一切判断和应对的背后,是一个人的觉察能力,随时随地保持有意识的觉察是开始,也是结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社会心理服务师养成手记第十二篇——如何与不同心理状态的人打交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kyp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