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我对美学望而却步,认为那是深不可测的理论,但自从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我对美学的观念发生了逆转。
朱光潜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他对美学的研究十分深厚,他在美学理论作品中用中西比较的方法去向人们介绍并阐述美学,与之前美学理论文章的艰涩难懂大不同,朱光潜先生多列举贴近生活中的事例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现象,深入浅出地介绍美学的相关理论,语言幽默通俗,让一般的读者消除了畏惧感,可以手不释卷。《谈美书简》是普通高中阶段指定的课外阅读书籍,我也多次向学生推荐这部作品,这是一本非常适合学生阅读的美学基础书籍,是非常棒的“大家小书”。
朱光潜的“大家小书”还有《诗论》。它更适于语文老师和爱好诗歌的读者阅读。《诗论》初写于1931年,最终成稿于1943年,但之后多次增订再版。朱光潜先生对这本书非常看重,因此每次再版都会有补充和完善,可以说凝聚了先生的一生研究心血。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我这里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比较角度去客观全面地理解诗歌,去探求诗歌中的美学思想。先生在书中不仅直观感受诗歌的美,而且对此进行逻辑分析。
《诗论》一书分别从诗的起源、诗与谐隐、诗的境界、论表现、诗与散文、诗与乐、诗与画、诗的节奏与声韵,以及赋对于诗的影响、诗的声律研究何以特盛于齐梁以后、陶渊明等章构成。
读朱光潜先生的作品总会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收获,果然,在第一章《诗的起源》中先生就另辟蹊径地指出诗歌的起源。大多专家都从中国历史、神话传说或者考古证据入手,先生则认为:“诗的起源实在不是一个历史问题,而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先生用严密的逻辑分析搜罗古佚方法的错误观点,提到了流传于口的民间歌谣,这也是诗歌的形式之一,因此提出“诗的起源与人类起源一样久远”的观点。
先生认为,诗歌与人类的语言以及人类的情感紧密联系,从外部实物证据可能无法探究出诗歌的源头,但可以从事物性质出发,研究事物产生的原因,进而寻找其产生的源头。
在此基础上,先生指出诗歌与音乐、舞蹈是同源一体的,三者源于祭祀活动。
关于三者同源的阐述,实际在儒家思想经典《论语》中已经得到印证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对《诗经》的评价为“思无邪”,风雅颂所带来的“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状态,就是“志之所之也”,就是人的真实生命、真实情感,是真实生命的完整展现。另外在“楚辞”中多有祭神的诗歌,也多以音乐舞蹈相配。
三者同源的精髓命脉在“节奏”。音乐旋律的强弱,舞蹈动作的起伏,和诗歌重复整散相呼应,因着同样的节奏,人们在生活劳作中才可以边唱边舞,情感才可以共鸣。
既然诗歌最初经音乐传于口耳,那么最初的创作者就难以确定为某个人,因此,朱光潜先生综合“群众合作说”与“个人创作说”的观点,认为“民歌的作者首先是个人,其次是群众,个人草创,群众完成”,诗歌的生命在口耳相传中,在流动中日益深厚。
我想到《诗经》中的“国风”,最初,哪一首不是表达一人所愿呢?从《关雎》到《子衿》,从《鸡鸣》到《无衣》,之后都不是成了民之所想吗?这才有了兴观群怨之用。
“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也力求用批判的方法去阅读《诗论》,但是不知不觉还是被朱光潜先生的逻辑分析和深入浅出地阐述不断吸引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