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在相似的情景下,做出相似的行动。如果不是现实的压力和困难把我逼到一定程度,或许我还不会那么认真的去反思自己之前的言行,在夜深人静时或许也不会那么谨慎地思考我行事背后的逻辑和思考方式,也更不会认识到自己行为背后原来存在大量根据既往经验或直觉的非理性假设。
对于过往生活经历的解读,不同的认知水平,解读深度也存在天壤之别。在《穷查理宝典》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有个叫卡奈森的知名公司,同时有一个同名卖鱼肉的工厂(类似于苹果i…和iTv之间的关系)。这家公司想维护品牌形象收购同名的鱼肉工厂,多次谈判也没把商标买回来。最后无奈,公司跟工厂负责人说:我们打算派我们的质检员到你的鱼肉厂,以确保你生产质量合格,费用全由我司出。最后的结果,工厂负责人非常爽快答应并获得了这家知名公司免费提供的质管服务。
你从故事中收获了什么?
查理.芒格是这样解读的:如果你给某人一个他能保护的商标,你就创造了巨大的激励机制。
虽然对于这话本身我还没很深刻的明白其中表达的规律,但有个很关键的:他没有就是论事,而且尝试构建了一个模型。基于这个模型的假设,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其他方面。
就好比读一本书,你是否有能力解读出文字背后所传递的作者的思考框架和路径而非停留在表面上的各种案例故事。
从去年起,我开始有意识要刻意训练自己的思考习惯,培养和提升自己思考的深度和逻辑性。在一步步实践过程中由以往的照搬别人的想法→独立思考2w1h→反思自己的思考。好比说过去看到问题——基于过去经验或直觉或情绪反应——采取行动,现在一步步朝“看到问题——重新定义问题的本质——用什么样的思考框架,规律——采取行动”这样的思考路径靠拢。
这也让我想起了李善友老师讲刻意练习说到的,刻意练习的核心在于:受训者必须通过训练掌握更高级的心理表征(元认知),才能真正有突飞猛进的进步。通俗的理解:我们要刻意训练的并不是基本动作而且训练背后的成事套路,刻意训练不同的套路才能真正的以不变应万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