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开始考虑与西方“破冰”,加深中西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此中美两国之间展开了多次秘密的谈判。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特此抵达北京,其后便与毛主席进行了多次交流与会谈。其中美国总统尼克松反复提醒毛主席“提防”身在台湾的蒋介石,毛主席是怎样回答的呢?这得从蒋介石仓皇出逃台湾时说起。
1、 败走台湾,蒋介石仍做着“春秋大梦”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四月23日和二十四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雄赳赳气昂昂渡过长江,向全国发起总进军,结束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成立,也宣告了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独裁统治和政治生命的结束和终止。12月,蒋介石迫不得已宣告“引退”,从此败走台湾,并开始在台湾残喘延续他的独裁统治。1950年蒋介石提出对大陆“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这充分展示了他的狼子野心和痴心妄想。也直接表明了蒋介石仍对自己盲目自信,而不只是低估了人民解放军的实力。要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一支人民军队,拥有着无可匹敌的力量。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的武器装备在落后于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情况下,在人数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却仍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这是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这是值得后世的我们所铭记的历史荣耀。他们是真正的人民英雄,我们致敬他们的荣光!然而蒋介石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愚昧,仍然做着可笑的“春秋大梦”。
2、 苏攻美守,国际关系微妙
20世纪70年代的苏联是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六十年代末期,他抓住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有利时机,集中精力大力发展经济和军事实力。在此同时,他加强了“东欧大家庭”,即以苏联为首的“华约”成员国,一方面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另一方面宣布“有限主权论”,加强对东欧的控制和对西欧国家的颠覆。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勃列日涅夫向西欧发动“缓和攻势”政策,自此之后又开始向第三世界输出了强烈的扩张攻势,并且制定了一套以经济战略作为支撑,军事战略作为中心,并辅之以缓和策略的三管齐下的全球战略攻势。除此之外,苏联还以欧洲为战略的重中之重,且在中东、非洲展开侧翼迂回和战略攻势,争夺战略要地、战略资源和重要海洋通道:以打破美国的战略布局为目标,逐步夺取对美的战略优势。而20世纪70年代,美国又因为“滞胀”而 深陷危机之中,导致经济增速缓慢,发展停滞。因此苏联在这个时期赢得了“冷战”中的主动,美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深受威胁。而此时,中苏关系由于勃列日涅夫的高压政策而急剧恶化,特别是自1969年中苏珍宝岛摩擦之后,中苏关系已经恶化到了随时开战的地步,国际关系十分微妙。
3、 尼克松的外交政策
一九六九年尼克松任总统之后,美国面临着国内外困难的局面,且第三世界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力图摆脱美苏的高压控制,中苏关系恶化。由此可见,60年代末的美国对外战略已经到了非调整不可的地步。7月25日,出访途中,尼克松在关岛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出美国在亚洲的新的政策,这个政策后来被称为“关岛主义”或“尼克松主义”。这便是尼克松的外交政策的形成。1970年,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的第一篇国情咨文中提出,把只是针对亚洲的“尼克松主义”发展为美国的新的全球战略的一部分,并扬言要以“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三个原则来作为尼克松主义的“三个支柱”。尼克松认为,美国要从实力地位出发,通过对话和谈判成功地拖住苏联;并且承认西欧、日本同美国的平等地位,即没有无用关系的“伙伴关系”,以此来获得盟国的支持,以便牵制苏联,达到战略收缩和战略平衡这两个目的;同时利用中苏决裂和缓和中美关系来制约苏联,使得美国在外交上有更大的主动权。无疑,尼克松认识到国际局势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国的军事实力和国际地位正在日益下降,而苏联正在加强与美国的争夺,美国所执行的“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早早地了宣告失败。所以尼克松上台不久之后就指示时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开始探索同中国重新建立关系和破除僵局的可能性,并在许多重大场合向新中国作出姿态和让步。不仅如此,尼克松还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来传达想要与中国建立联系的信息。就比如1971年,尼克松示意美国乒乓球协会成员访问中国乒乓球队,这也就是著名的“小球转动了大球”。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热情接待了美国乒乓球队,中美关系开始破冰,并走向正常化。
4、 台湾问题是中美两国的敏感问题
朝鲜战争爆发之后,美国迅速采取行动进行干涉。1950年的六月二十七日,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发表了重要声明,宣称已派出驻扎在日本的美国空军和海军来支援南朝鲜李承晚军作战,并在声明中堂而皇之地以 “台湾海峡中立化”、“台湾地位未定”为名,宣布派驻菲律宾的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属于中国领海的台湾海峡。自此之后,美国海军便一直盘踞在台湾海峡,并把对台湾海峡的巡视日渐常态化。而台湾国民党当局在美国的支持下,不断派遣陆海空军,以金门、马祖等岛屿为基地,对大陆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袭扰和破坏活动,妄图进而“反攻大陆”。金门岛经国民党军多年设防,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已经构成坚固的堡垒。1957年底,金门设有防卫部,共8.5万余人,数量和规模都不可谓不多,不可谓不大。1954年末,美国政府和台湾当局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妄图使入侵台湾海峡的美军取得合法地位,并妄想制造“两个中国”,以阻挠解放军解放台湾。在这个条约的策划阶段,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奉命表明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严正立场。此后,继续进行多次炮击和轰炸。为了在适当时机对金门实施惩罚性大规模炮击封锁,人民解放军积极加强福建前线的军事建设,修建一批机场、港口和其他战备工程,并且新修了鹰厦铁路。1958年4月,福州军区司令员根据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的电示,上报了炮击金门的作战方案。1958年,美国制造了中东事件。台湾当局企图趁火打劫,叫嚣着“加速进行反攻大陆的准备”,并于7月17日下令其陆海空军处于总动员状态。国民党军连日组织演练,出动飞机对大陆沿海地区进行侦察挑衅,并派遣一些高级将领到金门、马祖活动,金门岛上的炮兵还轰击福建沿海村镇。这无疑助长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于是1958年8月开始,人民解放军开始对大、小金门岛屿进行大规模炮击。而由于美国为台湾提供的军事援助,中美关系始终绕不开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成为中美之间的敏感话题。
5、 尼克松总统访华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开展“均势外交”,企图增强美国对付苏联的力量,并调整其亚洲政策,多次作出寻求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姿态,包括但不止于主动建立了通过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与中国互传口信的渠道。7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从国际局势和外交战略需要出发,通过请美国作家斯诺传话和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等手段,积极地发出了愿与美方接触、争取破开中美关系僵持局面的讯息。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乘坐的飞机缓缓降落在北京机场。尼克松急忙走下舷梯,向前去迎接的周总理伸出了言和之手。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手握在一起,不仅标志着中美结束了20多年的隔绝状态,也标志着中美关系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尼克松一行抵达北京后,对中国进行为期七天的历史性重要访问。访问期间,毛主席会见了尼克松,周总理与尼克松进行了细致的会谈。双方以国际形势和中美关系为出发点交换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并着重讨论了台湾问题。在讨论台湾问题时,尼克松多次提醒毛主席要“提防”蒋介石。而毛主席却不以为然的说:“他不敢动!”
小结
确实,蒋介石是“不敢动”的。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蒋介石又“怎么敢”呢?生在我们这个强大的祖国,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和荣耀,因为我们已经不用向以前那样受到美帝国主义的欺负了。正像一句话说的那样“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可中国已经不是往日的中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