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可指主动性或被动的。主动性就表示为你暂时占用别人的物品,被动性就指示为别人暂时借用你的物品。两者意义相同,只不过就是被借者和借者的相反关系,而有两个重要的点是他们完全是一样的。那就是被借的物品以及被借的时间。
在此先插一下序:为何要“借”?到底是为了真心的分享还是无趣的虚荣?当你借了别人需要的东西,别人必会十分感谢你,而此时,你好好想想,自己当初借东西的时候,是为了这感谢之言亦或是希望别人快乐,帮助别人?
也许会有些抽象,但是某些人就是为了争取一个在别人眼中的印象。这就使得出现了另外一种被动性——自己原本不想借,却为一种虚荣,而失去了主见。这与原来借别人的那种被动性似乎大相径庭,两种被动性一结合,一正一负,就达成不了原本的目的。但是如果你是主动去借,这是主动性,正正还是正,而且效果会更大,甚至更好。
关于借的心思,想不想借和到底要不要借?于以上的文字大家应该也能分清区别。下面讲一下“想不想借”的一个取决原因。
没错,那就是借的物品。我把借的物品分为两类:一部分是可消耗性任物品,另一部分则是不可消耗性物品。可消耗性物品怎么说呢?指那些别人借过去会消耗这些物品一定的作用。就例如一个微乎其微的橡皮擦,接过去总会让橡皮擦变小一点。而不可消耗性物品则是相反,指那些别人借过去归还回来的时候原封不动。比如说一本词典,借过去只不过翻翻,还回来的时候仍然一点不动。在一定的根本性上,可消耗性与不可消耗性就根本的导致了一个人想借还是不想借的心理。大多数人都会随便借不可消耗性的物品,而有时候借可消耗性物品的时候却需要深思熟虑。
另外一部分这是借出东西的人们心里的疑虑。那就是借的时间——要是这个人到期了还没有还怎么办?这个问题也导致了很多事故的发生,就是还没还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以后再稍加讨论,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借的时候定下一个“军令状”。写下借的时间,到期不还就有证据所究,甚至还可以找几个证人。
不管是主动性借还是被动性借,其中藏起来的人性,简直就可究万年,借借还还很简单的步骤,却藏着复杂奥妙的心理。到这个时候,我已经理解了很多人的举动。以上只不过是我的一些肤浅思考,有甚不当之处,请见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