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的历史,在我国可谓悠久绵长。
据《韩非子.喻老》文中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故事是说,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暴君商纣王,一开始并非是荒淫无道的。然而,万事都是从俭入奢易,这从他开始使用象牙筷,就露出了端倪。
他的叔叔箕子,看到这一小小的变化,不无担忧地说:你今天开始用象牙筷了,明天必定要嫌弃用来盛饭菜的碗盘,因为它们都是土陶器制作的,和象牙筷肯定不般配呀。只有犀角或玉制的杯盘才能相称呢。如此一来,普通的饭食,你又怎能安心享受呢?必定要往穷奢极欲的方向越滑越远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他的担忧确实不无道理。
好啦,话题有些扯远了。咱们知道,商纣王掌权是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前。那时既然有了象牙筷,可见,普通筷子更是远远要早于那个年代。但因为筷子最早的材质多为木头或竹子,容易腐烂,不利于保存。所以,最早是从何时发明的,已无从考证。
商代青铜箸一双小小的筷子,它所承载的功能可不少。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就曾经赞叹道,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的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并且成了人类手指的延伸,还不怕高热,不惧寒冻,实在是太高明了。
相比西方社会到十六七世纪才发明刀叉,咱们老祖宗的智慧,也真是太了不起了。
一开始,筷子并非是这个物件的称呼。古人最早称其为“箸",一直到了明朝,发生了一场改名运动。
在当时的江南水乡,渔民们多以捕鱼为生。因为生活环境的影响,颇多忌讳。其中最大的忌讳就是"住"。因为你想啊,船只有快速行进,才可能捕捞到更多的鱼。要是停住了,那生计无着,可怎么养活一家老小呢?而"箸"就是"住"的谐音,看来,这个称谓可不太吉利哦,不如改为快子或快儿吧。
就这样,从江南开始,慢慢波及到全国,一场筷箸改名运动在悄无声息地展开了。一传十,十传百,慢慢的,都称箸为"快"。
后来,文人们觉得必须要根据箸的属性,给它加上竹字头,才成了今天的“筷子"。
后来,中国人发明的筷子,还流传到了附近不少国家。如朝鲜,日本,蒙古,越南等。朝鲜人至今还保留着用筷子夹菜,用匙舀饭的特点。其实,这是在我国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的习俗。
而日本人,更是对筷子有一种顶礼膜拜的情结。他们将每年的8月4号定为"筷子节"。这一天,人们要在神社或寺庙举行拜祭仪式,以示感恩。
日本人还对筷子实行了改良,将它们的头部都削尖,筷子的长度也更短。可能希望它兼具夹菜和叉子的双重功能吧。如此一来,虽然戳生鱼片等食物会很方便。但我想,假如要食用圆溜溜的食物,比如黄豆、花生米等,一定会极不方便了。哈哈。
在民间传说中,银筷子似乎具有防毒的功能。我们在电视剧中也经常看到,参加与自己不和的人的宴会,比如鸿门宴之类的,一道菜上了,先别急着入口。拿银筷子一试,如果变色了,就证明食物有毒,可千万不能吃。
实际上,这都是编纂的,子虚乌有的说法。筷子只要碰到含有硫化物的食物,都会变色,比如皮蛋、蛋黄之类的。而对于硝酸盐含量极高的,或河豚毒素等,却不会有丝毫变化。所以,这类的说法是极不科学的。
小小的筷子,蕴含着这么多的学问和故事,还真是挺有意思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