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禅学大师有一个老是爱抱怨的弟子。有一天,大师派这个弟子去集市买了一袋盐。弟子回来后,大师吩咐他抓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然后喝一口。
“味道如何?”大师问道。
“咸得发苦。”弟子皱着眉头答道。
随后,大师又带着弟子来到湖边,吩咐他把剩下的盐撒进湖里,然后说道:“再尝尝湖水。”
弟子弯腰捧起湖水尝了尝。
大师问道:“什么味道?”
“纯净甜美。”弟子答道。
“尝到咸味了吗?”大师又问。
“没有。”弟子答道。
大师点了点头,微笑着对弟子说道:“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其实,不仅仅在对待痛苦这方面,在对待其它很多的事情上,我们也都会时常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包容,更谈不上去做一些理性的思考。有意无意之间,我们让自身变成了一个窄小的玻璃杯。
透过玻璃杯的折射,我们常常把自己的烦恼夸张、扩大,然后通过抱怨的方式发泄出来,以至于令人觉得整个世界都在与我们作对、给我们找麻烦。结果呢?我们成功的对自我进行了负面的心理暗示,让原本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也成为了世界末日即将来临的理由。
最近读了一本名为《不抱怨的世界》的励志书,是由一位叫威尔·鲍温的牧师所著。他在书中对抱怨的看法是这样的:“所谓的‘抱怨’,就是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然而,生命中足以让我们‘抱怨’的事件,其实寥寥可数”,“你如果大声喊‘痛’,伤害就会出现;如果抱怨,就会遇上更多想要抱怨的事”。
在现实的生活中也确实如此。我们在超市排队时抱怨,我们在道路塞车时抱怨,我们在餐馆等菜时抱怨,甚至,我们在家里洗碗的时候也会抱怨:今天怎么又是我?
我们发出抱怨的行为看似使不满的心情得到了缓解,但最后还是回到了我们自己身上——让我们在潜意识里夸大了事物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当我们把抱怨当作一种习惯、与抱怨形影不离的时候,我们会变得更为敏感和脆弱,受到的伤害亦会加倍。即便每天都是晴天,我们也只会注意到刺眼的阳光,而不是明亮的世界。
有时候,我们抱怨还有另外的原因。“我们抱怨,常是为了获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便避免去做我们不敢做的事。”这样的抱怨在本质上是想寄希望于别人来改变自己的现状,或者为可能的失败提前寻找借口。当然,这在释放压力的层面上看,确实有一定的作用,但问题在于,单纯的释放压力,并不能达成最终的目的,反复的抱怨反而会助长内心的消极情绪。
在我念大学的时候有个很普遍的现象,那些抱怨授课老师不透露考试重点的同学往往懒于复习,最后勉强及格;与之相反,那些成绩较好的同学,大多是平时言语较少,不论授课老师透不透露考试重点都能勤奋复习的人。这固然有性格方面的因素,但是很显然,抱怨也使人更倾向于逃避现实,让人不知觉中缺失了信心却增加了惰性。
威尔·鲍温总结了人的抱怨状态,把它分为两个阶段:无意识的无能和有意识的无能。所谓“无意识的无能”,指我们自己并未注意到我们自己在抱怨,也不曾想要去改变抱怨的现状。这通常是因为我们陷入了一种惯性的抱怨状态,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已经与抱怨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体,抱怨就像是我们身体的一个部分。威尔·鲍温在这个阶段的开头用了一个小标题——“我怨故我在”。
“有意识的无能”则是指我们通过感受自己和别人的抱怨,已经意识到自己在抱怨并认识到抱怨会给自身和他人带来的不必要的伤害。虽然一时无法停止自己的抱怨行为,但已有了寻求改变的念头。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在被提醒之后,都能很清楚的认识到这一层面,而这个阶段就是影响未来的转折点。威尔·鲍温认为,这个阶段,“是最多人放弃而又故态复萌的阶段”。如果你发现周遭充满了抱怨的声音、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你开始无法忍受别人的牢骚时,大概你就到了这个“觉醒时刻”,但是关键在于坚持。
停止抱怨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沉默,比如调整心态,不过前提是及时“觉醒”。在这个问题上,这位牧师并没有采用宗教的方式,而是提供了一个有趣的紫手环。
这个紫手环的作用是:戴上紫手环,只要一察觉到自己的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以此类推。如果这个手环能持续戴在同一只手上21天,那么不抱怨的目标就达到了。刻意的提醒自己减少抱怨,乃至停止抱怨,威尔·鲍温把这个阶段称之为“有意识的有能”。
由这个紫手环掀起的潮流在09年的时候已经影响了八十多个国家、超过六百万人,可能现在还在影响包括我在内的更多的人。
事实上,这种刻意的提醒属于心理学范畴中“行为疗法”的一种,和“自控法”的原理一样,主要通过确定目标、自我监察、自我强化等手段达到消除不良习惯行为的目的。当然,紫手环完全可以使用别的东西替代,就像把一个硬币从左口袋放到右口袋那样。
在保持“觉醒”的基础上,威尔·鲍温提到“我们对他人的观感,决定了他们在我们面前会呈现出什么样貌;我们的语言会让对方知道,我们对他和他的行为有着什么期望” 。这就涉及到了“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就是ABC理论。即A:activating events,指发生的事件。 B:beliefs,指人们对事件所持的观念或信念。 C:emp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指观念或信念所引起的情绪及行为后果。就是说,我们的观念态度,决定了我们最终是否会继续抱怨。所以,我们经常用积极的角度看待身边的事和人,乐观的面对这个世界,我们得到的反馈也能变得越来越好。
等我们从抱怨的“恶性循环”进入到了不抱怨的“良性循环”,最后的“无意识的有能”阶段也就来到了。威尔·鲍温对此使用了一个很高的评价——臻入化境。因为此时的内心不再产生负面情绪,对世界和人生的认知也到了全新的高度。“你已经是个更积极的人,会谈论自己想要的事物,而不是抱怨不要的东西。你会吸引那些乐观向上的人们,也会帮助身边的人进入更崇高的精神与情绪层次,大家都想和你共事或为你工作,而你会缔造更高的成就,远胜过梦想所及”。
可见,威尔·鲍温提倡的不抱怨绝不是压抑自己的情绪、或者逆来顺受,他所提倡的,恰恰是一种美好的改变和突破。
网友评论